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崇禎第五子朱慈煥活得最久

  朱慈煥(1633年—1708年),為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第五子,後封永王。甲申之變時,年十二,倉皇出奔,流離顛沛。與一位姓毛的將領逃到了河南,種了一年地。因為清政府清查“流賊”,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個人流浪,昨天錦衣玉食的皇子,今朝成了街頭丐童,朱慈煥卻也能四處覓食而生。十三歲到祖籍鳳陽,按理說,作為朱明龍興之地,鳳陽的搜查本該最嚴,可恰恰就在鳳陽,朱慈煥路遇貴人。他遇到一位姓王的前明老給事中,認出其身份,乃留在王家,改姓“王”,名士元。年十九時,王家突遭變故,朱慈煥再度流亡江湖。至一佛寺中削髮為僧,偷生度日。

  如果說朱慈煥就這麼在青燈黃卷中了此殘生,倒也是興許又成為另一樁不解之謎。而他又往浙中,結識一個姓胡的餘姚人,亦明官員後裔,後兩人談經論文後,這個人頗欽佩他的才學,勸他還俗,並將女兒嫁給她。從此朱慈煥以餘姚王士元為名靠教私塾為生,一家人其樂融融。

  朱慈煥就這樣平淡地過了幾十年,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南明覆滅、三藩之亂,甚至還有人假借其名聚眾反清,但這些都激不起這位浙江鄉下老人心中的漣漪,喚不起他的“雄心大志”。康熙四十四年,朱慈煥在寧波認識秀才張月懷,後來別人亦稱他張老先生。不久,發現張行事不安分,居然發現這個張月懷假借他之名試圖起事,於是便帶家屬倉皇逃到湖州長興縣。後風聲吃緊,寧波、鎮海都“一步一步挨查”,試圖起事的人被抓了十幾個。隨後朝廷追查日益緊迫,朱慈煥聞得東窗事發,妻女六人,均上吊自盡,三子一孫,均被捕收。再後來至康熙四十七年,官府逮捕康熙四十五年在大嵐山起事的浙東和尚張念一,並從其口中得悉慈煥的行蹤。四月,在先後逃亡64年後,朱慈煥在山東汶上縣躲避被捕,押解京師受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