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憲節皇后邢秉懿令人悲嘆

  曹勳逃歸後,在南京把信令交給趙構,趙構哭著把徽宗的密書傳給眾臣看,古代中國長期形成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和“家天下”的觀念,做為唯一沒被金軍擄走的皇子,挽國家之將傾的大任必然落在趙構肩上。

  可惜,趙構缺乏“恢復中原,還我河山”的氣概。他一路南逃,逃到杭州方敢停下,宣稱只是臨時安頓,故將首都命名為“臨安”。對著父兄留下的遍地烽火,內外夾攻的破爛江山,趙構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他著力於穩定局面,整頓內治,暢通政令,恢復民生。“臨安”十年後,這半壁河山奇蹟般繁榮起來。而金國由於連年用兵,內訌不斷,政局動盪,已無力大規模南侵。在這種局面下,趙構卻開始阻止主戰派聚兵北伐的建議,醉心於琴棋書畫。不久,他宣佈正式建都杭州,開始不斷派遣使者與金國議和。

  趙構低聲下氣地敬獻誓表,向金國稱臣:“承蒙你們看得起,我將願意作為你們的附屬國,世世代代,子子孫孫,永遠奉守臣節。如果,我背叛這個誓言,上天的神明也不會放過我,讓我摔死,趙氏家族也會滅亡,分割我的國家。臣下今日既進誓表,還望上國早點降下誓詔,使我國有所憑證。”

  上一段文字是原文別樣翻譯,其表露的意思還是跟原文一樣的。

  1141年(紹興十一年)年底,宋金終於鑑定了和約。和約規定宋向金稱臣;每年向金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東到淮水,西到大散關為國界,十多年來韓世忠、岳飛、吳玠等主戰派將領浴血收復的的失地都割讓金朝。割地稱臣換來金熙宗“開恩”,在次年放還趙構的生母韋太后,以及宋徽宗、鄭皇后、邢秉懿的靈柩歸宋。

  邢秉懿當了十二年的“皇后”,沒有過一天皇后的日子,於1139年(紹興九年)死於五國城,時年34歲。在邢秉懿的靈柩前,趙構長慟不已,自在南京遙冊她為皇后,他就沒有再立皇后,終於等到她回來,卻已是一具枯骨,他追諡邢秉懿為懿節皇后,並隆重安葬。死者無覺,哀榮不過是風吹即散的灰燼。自收到她的那隻耳環,十五年過去了,他讓她藏著另一隻耳環,懷著“早還”的空夢,血淚空流,望斷了歸路。或許悲歌可以當泣,或許遠望可以當歸………

  很長時間裡,趙構心情抑鬱,甚至不能上朝,吳貴妃為了寬慰他,特意為自己兩個才華橫溢的侄兒吳珣、吳琚娶了邢秉懿孃家的兩位姑娘,讓趙構深為感動。1143年(紹興十三年)趙構感念吳貴妃多年來與他同甘共苦、生死相隨,立她為後,至此,十六年來中宮虛設的南宋宮廷有了第一位皇后。

  時人張擴《挽懿節皇后詞》:

  內治推炎宋,名參列後賢。若為憂國步,遽報損天年。未暢關雎化,空騰煒管傳。六宮遵舊訓,女則有遺篇。

  彷彿邢秉懿是在宮廷裡安穩過日子的賢后。遭受家國鉅變,隨中原衣冠南渡的張擴非常瞭解邢秉懿的遭遇,也正是因為感同身受才不忍寫出。後世人回望痛史,對辜負邢秉懿的趙構已經沒有寬容,明人陳鑑寫道:

  日短中原雁影分,空將環子寄曹勳。

  黃龍塞上悲笳月,只隔國安一片雲。

  悲從何處來?

  悲從心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