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原來日本二戰時期也在造原 子彈?

  雖然最終蒐集到一些原料,但只夠在1944年製造出一枚米粒大小的六氟化鈾晶體。陸軍的實驗室最終被美軍摧毀,以組織者仁科芳雄名字首字母命名的“n計劃”失敗。

  1943年秋,在認識到戰爭形勢對日本越發不利後,日本海軍開始與京都大學聯合實施“f計劃”。該計劃準備通過高性能離心分離機制造鈾235,但巨大的技術難題和鈾礦石供應量過少導致該計劃在剩餘時間內也未能獲得成功。

  儘管日本核物理學家在製造原子彈問題上成就甚微,但在廣島和長崎遭原子彈轟炸後,他們向日本政府提供的專業意見卻非常重要。

  1945年8月6日,“小男孩”原子彈在廣島爆炸後,日本政府最初不知所措。爆炸發生一天後,仁科芳雄和荒勝文策等核物理學家被緊急召入一個專家小組,他們經過初步分析就得出了正確結果:這肯定是一枚基於鈾235的炸彈。但這一發現也誤導他們得出了一個致命的假設。他們根據自身經驗知道生產鈾235需要極高的成本,因此相信,美國只可能擁有一枚這種類型的炸彈在8月9日投下第二顆原子彈之前,3個方形容器被投放到長崎周邊地區,裡面除測量儀器外,還有一封來自3名參與了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曼哈頓計劃”的物理學家的信。這封不同尋常的信件的收件人是日本知名核物理學家嵯峨根遼吉。幾位美國學者在信中迫切要求這名昔日同行,警告日軍總參謀部,如果繼續作戰將造成嚴重後果。信的結尾處寫著:“如果日本不立即投降,將有數倍於此的‘原子彈雨’落在日本。”如果日本的核計劃取得成功,它會在當時使用核武器嗎?雖然時任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堅決支持發動核戰的消息從未得到證實,但日本在使用核武器問題上比美國更有顧慮的猜測絕非事實。如果日本比美國更早製造出原子彈,世界歷史將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