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中國最後一樁文字獄案——“蘇報案”

  這可真說得上是自投羅網了。租界巡捕喜不自勝,連忙一把銬了去。當時鄒容也是追捕對象,但他聞訊躲到虹口一傳教士家裡。章太炎被帶到工部局的巡捕房裡,卻寫了一封信,“以大義相招”,要他主動投案。鄒容也真講義氣,果然於7月1日到租界巡捕房自首了。接著,《蘇報》報館被查封,財產沒收,陳範破產逃往東瀛。

  這樣就引發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樁文字獄案——“蘇報案”。

  清王朝建立以來,自文網苛密的乾隆朝以後,文字獄案就很少發生了。道光、咸豐、同治各朝均無文字獄記載,“蘇報案”可說是有清一代文字獄的最後一幕。在案發之前,慈禧太后還夢想著仿效康熙、乾隆朝文字獄案的處理方法,計劃著迅速撲殺革命火種,“一日逮上海,二日發蘇州,三日解南京,四日檻京師”,而後凌遲處死,殺一儆百。但事情的發展卻出乎清廷的意料。由於西方各國領事館的阻力,清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煩。

  由於《蘇報》報館設在英租界內,清政府入租界捕人,必須事先徵得外國領事的同意。因此,當逮捕《蘇報》館主、主筆及章太炎、鄒容的諭旨下達江蘇督撫之時,他們不得不與上海的外國領事團交涉,請求籤發拘票捕人,但各國領事為了維護租界治權,堅持不允。後來經過雙方談判,此案定為“租界之案”,清政府無權將有關案犯解出租界獨立審判,只能由設在租界的“會審公廨”來審理此案。清政府委託洋人律師指控《蘇報》“汙衊今上,挑詆政府”,指控章太炎、鄒容“大逆不道,謀為不軌”。

  7月15日,在公共租界會審公廨開始了對章太炎一案的審訊。審判團名義上由公審庭審判員孫建成、上海知縣汪懋琨,以及英國副領事迪比南等幾人組成,實際上一切都由英國副領事說了算。

  審訊開始後,清政府聘請英國律師古柏和哈華託為代表,控告章太炎等犯有“大逆不道,煽惑亂黨,謀為不軌”罪,並摘引《蘇報》中的論說和《革命軍》、《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的詞句,尤以書中“載湉小丑,未辨菽麥”兩句,視為大逆不道。監外的朋友也為章太炎等人聘請了兩個外國律師。章太炎在法庭上,神態極為軒昂,也極為藐視清政府對他的控告,他嘲笑說:“噫嘻!彼自稱為中國政府,以中國政府控告罪人,不在他國法院,而在己所管轄最小之新衙門,真千古笑柄矣。”將清政府的虛弱本質揭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