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歷朝歷代的清明節怎麼放假?

  此傳說可信與否暫且不說,不過介子推確有其人,《左傳》上便有記載,但名叫“介之推”,僅稱他是“隱而死”,並無晉文公放火燒山的情節。但不論怎麼說,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寒食節和清明節由來已久。

  寒食節其實是一個“勵志節”。在隋唐之前,人們重寒食、輕清明。到李隆基(唐玄宗)做皇帝時,將清明節掃墓正式編入禮典,屬當時的“五禮”之一,清明節的地位因此得到抬升,清明假期與寒食節連在一起,成為當年繼元宵假期之後春天裡的“小長假”。

  清明節首次成為“黃金週”

  唐代的節假日確實遠遠多於秦漢,多到幾乎氾濫的地步。全年的節假日,加上每月3天,全年計36天的旬休,唐代公務員每年平均可以享受的假期近百天。也就是說,唐代“公務員”一年中有1/3的時間都不用上班。

  唐朝廷的節假日是這麼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臘日各三日”。用現代語解釋一下就是:元旦和冬至兩個節日,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節連在一起,放假4天;夏至、中秋節和臘日(臘八)各位放假3天。

  唐代清明節“小長假”安排不需要調休,將寒食、清明二節連著放就行了。其間,也曾有過幾次變化的。到李亨(唐肅宗)當皇帝時,或許覺得小長假不夠長吧,又增加了寒食清明節的假期天數,將唐玄宗於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定下的千秋節放假3天的規定,減為放假1天,而將寒食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在中國節假日史上,清明節首次成為了真正意義的“黃金週”。

  千秋節又叫天長節,是當朝皇帝的生日。縮短皇帝慶生天數,而增加清明節的假長,可見唐人對清明節的重視。事實上,唐人也確實喜歡過清明節,僅從時節上說,其時春暖花開,正是春遊的好時節,既能掃墓,又不誤看景,這樣的節日自然廣受歡迎,所以時人競相外出。從杜甫“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詩句中,便可以想象到唐人清明節出遊、掃墓的熱鬧景象。

  在李亨之後,唐代的清明節假期又有變化,太子李豫(唐代宗)繼位後,曾將清明假期改為5天。但在其子李適(唐德宗)做皇帝的貞元年間(公元785-804年),又恢復了李亨時代的做法,將寒食清明二節合在一起,假期仍定為7天,“黃金週”重現。

  宋元放假制度大不同

  到了宋代,清明節也是國家法定節假日。宋代延續了唐代喜歡放假的做法,寒食與清明兩節合在一起,假期也是7天。而且兩個節日已完全融合為一體,並移植進了上古時“三月三”上巳節的某些娛樂功能,人們出遊喜歡來到水邊。

  清明節也是宋人重要的節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掃墓的風俗更濃,這從北宋人張擇端繪於清明時節的《清明上河圖》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時人從汴京(今開封)野外掃墓歸來的情景。宋代清明節裡,皇家和民間都會舉辦一系列活動,熱鬧程度不輸元宵節。時開封人孟元老在後來撰寫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述當年京城過清明節的氣氛:“京師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樹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酬勸,歌舞遍滿,抵暮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