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明朝因貪官而引發的通貨緊縮

  據說嚴世蕃窖藏銀子時,嚴嵩是不知情的。後來嚴世蕃請父親過來欣賞地窖裡銀子發出的“燦然奪目”光芒。嚴嵩看著滿滿一窖子的白銀,問道:這地窖深幾尺啊?左右回道:深一丈。嚴嵩聞言,“掩耳返走,口中囁嚅言曰:多積者必厚亡,奇禍,奇禍。”

  後來嚴氏在權力鬥爭中落敗,家中“鉅額不明來源財產”果然成了大罪證之一,有御史彈劾嚴嵩:“陛下帑藏,不足支諸邊一年之費,而嵩所積,可支數年。”最後嚴嵩被削官還鄉,嚴世蕃被斬首,嚴氏家產被籍沒。抄家時,官府調派了十艘大船來運嚴家囤藏的白銀,結果“載以十巨艘,猶弗勝”,大船還有些吃力,這要是叫來十六匹驢子搬運,絕對會活活累死四匹以上。

  貪官導致通貨緊縮

  明王朝從中後期湧現了一大批鉅貪,這些鉅貪又囤積了大量白銀,那麼具體被貪官囤藏起來的銀子有多少呢?據說明朝被闖王推翻後,佔領北京的大順軍從官員府中搜出來的白銀總數,高達六七千萬兩。

  這僅僅京官囤藏的財富,如果加上地方官以及民間土豪的窖藏,總數應該在二億兩以上。明末的觀察者說,“富商大賈、達官猾吏,自北而南,又能以其資力盡斂天下之金銀而去”,結果便導致“銀力已竭”,什麼意思?換成現在的話,就是出現了嚴重的通貨緊縮。

  明王朝在中後期之後,逐漸形成了以白銀為主要貨幣的貨幣體系。這是因為,朱元璋原本打算以紙鈔為法定貨幣,但紙鈔很快貶值得不成樣子,跟廢紙差不多,幸虧明中期開始從美洲與日本輸入大量白銀,又碰上明朝經濟復甦的時機,所以白銀很快就成了市場交易的主要貨幣,推動著明代商業的繁榮。

  以白銀作為主要貨幣,有一個好處,即政府無法以濫印鈔票的方式掠奪民間財富。但也有壞處,即政府對貨幣體系完全失去調控的能力。中國本身的白銀產量非常少,白銀貨幣的供應只能依靠海外白銀的輸入,據後人估算,整個明王朝,從海外流入的白銀大約有三億兩,但到明末時,被貪官和土豪囤藏起來的白銀卻有二億兩之多,這不發生通貨緊縮才怪!

  歷代王朝在衰亡之時,多發生惡性通貨膨脹,只有明王朝因為通貨緊縮而走投無路。這也算是歷史上的一朵奇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