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陳倉之戰時,韓信還未被拜為大將軍?

  韓王信的漢中對;“項王王諸將近地,而王獨遠居此,此左遷也。士卒皆山東人,跂而望歸,及其鋒東鄉,可以爭天下。”拜信為韓太尉,將兵略韓地。——韓王信說完漢中對後,劉邦拜韓王信為太尉,太尉也就相當於大將軍職位,而高祖時根本沒有大將軍職位。

  而韓王信拜太尉後有帶兵記錄,而淮陰侯韓信沒有帶兵記錄,說明韓信拜將的事,明顯是司馬遷把韓王信拜太尉的事用移花接木扯到淮陰侯韓信頭上,把太尉改成大將軍而已,而高祖時根本沒有大將軍職位。

  而韓信說的與蕭何、韓王信說的本質上是一致的,並沒有什麼還定三秦的戰略、戰術。而還定三秦戰略全都是劉邦自己佈置,與韓信有什麼關係?【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韓信獻的是走故道還之計,還是漢中對?但劉邦率軍出漢中走故道後,趙衍獻他道,說明劉邦用趙衍之計”他道”克陳倉。而漢王用韓信之計就是所謂的“漢中對”,並不是從故道還之計。而且陳倉道當時是漢中通往關中道路之一,基本是人盡皆知的道路,所以根本沒有必要獻走故道還之計。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須昌(趙衍)以謁者漢王元年初起漢中,雍軍塞陳,謁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後為河閒守,陳豨反,誅都尉相如,功侯,千四百戶。

  劉邦走故道入陳倉,章邯軍隊在陳倉堅守阻擋難以通行,劉邦準備退回,是趙衍指出另外一條路,漢軍繞過陳倉,趙衍應是當地人,所以對漢中地情較熟悉,故能在進軍道路問題上向漢王獻策,只是這條道尚不知名,故有“他道”之稱。大軍果然繞過陳倉,從背後攻下陳倉,由於陳倉是漢軍北定三秦的突破口,陳倉之役的勝利,使漢軍主力跨入三秦地界,趙衍因其獻道有功而被封侯,可以看出趙衍獻的他道才是漢軍還定三秦的關鍵路線。而根本不是所謂韓信的暗渡陳倉。“明修棧道,暗度正倉”在正史根本沒有,只是出自元雜劇等文藝作品。韓信本身又不是漢中人,怎麼可能知道他道呢?

  劉邦偷襲陳倉城,關鍵是什麼?一支奇兵。範目為劉邦招募了一支天性勁勇、善於攀山涉澗的賨民作為“前鋒”、“陷陣”。

  《華陽國志·巴志·總敘》:“閬中人範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說帝,為募發賨民,要與共定秦”。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閬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數陷陣”範目人稱範三侯,生活在秦、漢之際,是閬中一帶的大姓,巴人的部族長。由於他的遠見卓識和勇敢,向劉邦提出組建巴渝勁旅、平定三秦的戰略。劉邦委任範目董其事,範目迅速為漢王組建起7000人的軍隊。北定三秦。使劉邦得以統一天下,建立漢朝,被劉邦先後封以建章鄉侯、慈鳧鄉侯、渡沔縣侯。

  韓信說完【漢中對】後,劉邦【遂聽信計】,漢中對說白了就一句話,三秦好打。但怎麼打是劉邦的事,【部署諸將所擊】都是劉邦佈置的,而且韓王信和蕭何說出類似的話,而韓信漢中對根本沒有對三秦戰爭什麼戰略規劃。韓信說三秦傳檄而定,三秦真的那麼好打嗎?

  按功臣表,在還定三秦時,劉邦戰死了兩個侯(紀通和奚涓),而後來的漢楚之戰三年亦不過死了兩個侯(杜恬和周苛)。奚涓不但其母代侯,並且位列十八功侯,可見劉邦的三秦戰役多困難。連章邯就誓死不降,抵抗了七八個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