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路易十五最後的情婦(一)

  整個朝廷都聯合起來一致反對,其中叫得最兇的就是黎塞留的死對頭——舒瓦澤爾。

  任何反對都無效,因為國王被杜·巴利夫人完全迷住了,他甚至假裝聽不見任何不滿聲。

  這時,黎塞留又拉到了一個有力同盟——準備將舒瓦澤爾趕下臺的艾吉永公爵。兩人不謀而合,希望杜·巴利夫人能取代從前蓬巴杜夫人曾佔據的地位,另外,所有曾被舒瓦澤爾傷害過的人都投靠到了黎塞留一邊,為鞏固杜·巴利夫人地位、推翻舒瓦澤爾政權而緊鑼密鼓的準備起來了。

  1769年4月22日,打扮得雍容華貴的杜·巴利夫人由黎塞留挽著,被正式引見給國王以及他的全家。雖然在這之前,她恐怕已經和國王睡過上千次覺,卻在眾人面前裝作是第一次見面。她的美貌叫大家再次驚歎,人人都覺得只有天神才配得上她。當然,得除去舒瓦澤爾。

  這一天的到來,也是一個新寵姬掌權時代的開始。

  凡爾賽宮的新女主人

  國王在眾人面前正式宣佈了他的新寵後,不少趨炎附勢的宮廷貴族都轉而支持這顆新星,帶頭的甚至是舒瓦澤爾的朋友和盟友米爾普瓦元帥夫人,她為了一筆年金,當了杜·巴利夫人的常年女伴。緊接著,一大群貴族紛紛來向這位春風得意的女人奉迎討好。

  關於法國宮廷裡對國王情婦的尊崇原因,居伊·肖錫南-諾加雷再次提到:“我們會感到驚奇,法國那些腰纏萬貫的富翁,如花似玉的美人,官高爵顯的政要,才華橫溢的文學家、藝術家,竟然都拜倒在一個女人腳下,使這個女人有時被崇拜得如同偶像。所以如此,是因為國王的妃子成了廷臣感覺得到的典型範例。由於身體的接觸和分享愛情,妃子身上顯示出一種下屬向主子效忠的願望和絕對的獻身精神。”既然向妃子效忠就等於向國王效忠,那向一個漂亮女人說幾句討好話,又何樂而不為呢?

  杜·巴利夫人雖然輕佻,頭腦卻不簡單。她非常知輕重,與蓬巴杜夫人不同,她甚至一直小心謹慎的避免介入政治。在下層社會生活的經驗給她帶來了不少益處,她和朝臣打交道時應付自如,又善於隨機應變;因為在修道院長大,又和不少貴族男子來往過,說得一口純正的語言,身上幾乎看不出一絲妓女的影子。她雖缺乏蓬巴杜夫人鑑賞文學和哲學的素養以及藝術教育的背景,但常常以謙和的態度和迷住國王的悅耳笑聲來平息一些朝臣們的激動。

  由於路易十五的王后瑪麗·萊津斯卡已死去多年,王太子即未來的路易十六尚未娶妻,杜·巴利夫人便順理成章的成了凡爾賽宮的新女主人。

  漸漸的,杜·巴利夫人的圈子越來越鞏固,這一時刻,舒瓦澤爾陣營裡的一名重要人物莫普叛變投入寵姬黨,聲稱願意為這位美人效勞。舒瓦澤爾提拔莫普當掌璽大臣,是想讓他擠垮艾吉永公爵,但莫普忘恩負義,一心只想搞垮全力支持舒瓦澤爾的最高法院。

  面對這一切,舒瓦澤爾自然是對杜·巴利夫人恨之入骨。他與沒當上國王寵妃的妹妹格拉蒙夫人一再對這個女人表示輕視與侮辱。在打惠斯特牌時,只要他湊巧做了杜·巴利夫人的搭檔,雙方不是聳肩膀就是互相諷刺,引來一大群朝臣看熱鬧。

  眼看舒瓦澤爾即將失勢,路易十五卻有了一個新的擔心,他害怕杜·巴利夫人四周的權臣越來越多,從而出現一個新的曼特農夫人。於是,他給憂心忡忡的舒瓦澤爾寫信,表示將對他繼續信任:“你工作得很好,我對你很滿意。”

  事情卻沒有向簡單的方向發展,憎恨舒瓦澤爾的艾吉永公爵要求杜·巴利夫人無論如何都要將舒瓦澤爾趕下臺去。

  事實上,缺乏政治頭腦的杜·巴利夫人並不想捲入這場爭鬥,她知道自己不過是艾吉永公爵和莫普的野心工具,從根本上說,舒瓦澤爾掌不掌權與她無關,但艾吉永公爵卻叫她感到害怕,他是黎塞留元帥的侄子,權勢熏天。

  她不得不繼續用她天真活潑的性格和撒嬌賣俏的資本,一次次遊說國王。而艾吉永公爵則到處跟隨著寵妃,在任何場合都挽著她的纖纖玉手,也有人認為,他們不光是同盟,也是情人。

  在那個風流世紀,國王和臣下擁有同一個女人並不是稀罕事,愛德華·傅克斯的《歐洲風化史》中引用了一段妙趣橫生的對話,那是路易十五和情婦德斯帕蒂夫人當著眾廷臣面進行的,談的是德斯帕蒂夫人在愛情上渴求豐富多彩的問題。

  “你和我所有的臣子睡覺!”

  “陛下,您說什麼呀?”

  “你和舒瓦澤爾公爵有一腿!”

  “他那麼有勢力。”“還有黎塞留元帥!”“他那麼風趣。”“那蒙維爾呢?”“他的兩條腿可美了!”“真見鬼!難道奧芒公爵也有這些優點?有一條不?”

  “唉,陛下,他可是對您忠心耿耿呀!”

  眼下,路易十五被沒完沒了的建議和懇求包圍,其中既有艾吉永公爵與黎塞留等人的上書,也有杜·巴利夫人的哭哭啼啼。他雖然一直不為所動,有一件事卻迫在眉睫,即舒瓦澤爾是個主戰派,只要讓他繼續執政,就不可避免的要同英國人打仗,路易十五很清楚法國根本經不起一場戰亂的折騰。早在1756年,法英兩國因為爭奪殖民領地而導致歐洲七年戰爭爆發,法國同俄國、奧地利結盟對抗英國和普魯士。1763年,戰爭以法國失敗告終,《巴黎和約》造成法國殖民領地大減,路易十五人望大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