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大唐才子們的趣聞糗事

  文化名人溫庭筠,就是每次考試都想著作弊,把考場當成市場,最早形成考場產業,以獲取最大利潤,喜歡充當考生們槍手的那位主兒。每次作文都無暇打草稿,而是端坐在書桌前,做起文章來就把手在袖子裡籠一籠,然後一詠一吟就成了,考場人送外號“溫八吟”。

  另有一說,說溫大才子才思豔麗,工於小賦,晚唐科考律賦規定,八韻為一賦,每次考試,押官韻作賦時,老溫不急不躁,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次叉手即可完成八韻,人又送外號“溫八叉”。

  與之相仿的是另一個才子叫做段維晚的,這個人作起文章來辭藻華麗,以機智靈敏名聞於世,這位段公子更有意思,科舉考試考律賦時,喜歡吃煎餅,每次只要吃一個煎餅,一韻即成,八韻竟然要吃八個煎餅,而文章出來後則字字珠玉,讓人拍案叫絕,這位段公子的怪癖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除了文化名人,民間也有一些毫不遜色的才子,讓人驚歎於其下筆千言,才思泉湧的神奇。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四川廣漢有一個小官吏叫做張陟,此人自言有一特長,能夠在各種考試中作萬言命題作文,到了中書省(唐代中央決策機構)考試這一天,張陟來勁了,在眾目睽睽下開始炫耀自己的絕學,他徵得宰相同意,讓工於書法的三十個小吏在庭中環繞一圈,執筆而坐,而自己則身處圈子中間,然後讓主官命題,張陟略加思索,依題而做,口授筆寫,如此週而復始,到了午後,三十人詩筆俱成,張陟依文數字得七千餘字,就這還不滿意,非要堅持做到萬言。

  一旁讚不絕口的宰相趕緊制止,七千字已經足夠了,又何必萬言呢?張陟的事蹟轟動了朝野上下,朝廷馬上下旨賞賜綢緞布帛,然後將這位優秀人才收於國子監廣文館中,時人送雅號“張萬言”。

  還有更了不得的,開元時期,山西上黨那兒出了一個神童,叫做常敬忠,你瞧瞧,不但這名兒起得好,皇帝一見就喜歡,本事也不小,十五歲就通過了明經考試而及弟,過了幾年,五經更是爛熟於心,於是向朝廷毛遂自薦,說自己有過目不忘的本事,凡是自己讀過一遍的文章,都可口述千言,皇帝下詔讓中書省進行測試,燕公張說問他,學士你一遍能誦千言,十遍能誦萬言嗎?

  常大才子對曰,沒有試過。張說找出一本平常人很難見到的古書,令其通讀十遍後背誦出來。常大才子席地而坐,聚精會神研讀眼前這本書,每讀一遍就用手指畫地而記,讀過七遍後,彈地而起,說可以背誦了。張說有點不相信,堅持讓他通讀十遍。常大才子說如今我七遍已行,又何必要十遍呢?張說於是拿著書,對照著檢查有無差錯,常大才子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開背了,背完之後,居然與張說手中古書不差一字,當時在場的人都驚為天人,無不感慨和欣羨。測試結束後,皇帝賜綠衣一件,賞賜錢物無數,令其為東宮太子屬官,專門侍講《毛詩》,也許是常大才子太有才了,在後來的一百天裡,竟然三度改官,皇帝隆遇不斷,但也正是因為他太有才了,為同輩中人所嫉妒,早早就被人下毒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