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玄奘囑弟子葦蓆裹屍置於深山老林

  然而到佛教之源來學習,是為解決中國的問題,天竺再愜,玄奘也要歸去,遂告別了他的崇拜者和仰慕者,啟程返回。在抵達于闐國的時候,玄奘不忘他是偷渡出境的,便上書朝廷,承認自己私奔天竺,冒犯了憲章。645年,唐太宗下詔,表示歡迎其還,並願見玄奘。

  一個徹底追求真理的人不懼怕困難、坎坷,甚至準備犧牲,同時,也能拒絕富貴和權力。當年在赴西域的路上,便有高昌王愛敬玄奘,提出要供養他一生,並奉為國師,讓其民崇拜和仰慕,不過玄奘堅拒,因為其目標並不在地位與生活的優越;在洛陽,玄奘向唐太宗彙報了西域十七年的收穫,唐太宗欣悅有加,覺得其具松風水月之清華、仙露明珠之朗潤,遂建議他輔政治國,不過,玄奘也婉拒了,因為他所追求的不是世俗之顯赫。所以,矢志成事,就當像玄奘一樣去欲無畏。玄奘返回後,基本上就在長安翻譯佛經,先在弘福寺,後到慈恩寺,又到西明寺,凡十五年,功績豐碩。可惜京師人雜,請教者和好奇者紛至沓來,難有寧日。長期勞作,身體也病倦了。他便上書唐高宗李治,希望恩准往玉華寺去翻譯佛經,度其餘生。唐高宗同意了,並批示翻譯佛經的團隊隨之而行。

  玉華寺就在玉華山。624年,唐高祖李淵在鳳凰谷建仁智宮,一來避暑、狩獵,二來可以駐兵防禦突厥對關中的進犯。周谷城認為,突厥就是秦漢時期的匈奴。到了647年,不足48歲的唐太宗身患風疾,特別懼熱,便改仁智宮為玉華宮,並擴大為五門十殿,巍峨至極,從而休養於斯。唐高宗登基不久,大約是651年吧,下詔廢玉華宮為玉華寺,並還土於民,其原因難測。玄奘便居這裡的肅成院,共四年,有大典翻譯成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