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兄也難時弟也難

  文壁自述投降的理由是:其一,不絕宗祀,文天祥兩個兒子一個早死,一個於戰亂中失散,文壁把自己的一個兒子過繼給了文天祥;其二,文天祥母親身死他鄉,一直沒有安葬,需要舉靈柩歸鄉;其三,不同於元軍剛侵南宋時的投降派,文壁降元之時,南宋實際上已經滅亡,抗爭的結果只能使全城百姓跟著倒黴。這樣的託辭當然無法讓道德審判者滿意,但是他的哥哥體諒他。火山文學

  1279年三月,文天祥被押解到廣州,文壁也前來與兄長告別,他是否解釋了自己的變節,文天祥當時的態度如何,都不得而知。

  然而,文天祥有一首寫給弟弟的詩——《寄惠州弟》,後人可以窺見一二。

  詩中雲:“五十年兄弟,一朝生別離。雁行長已矣,馬足遠何知?葬骨知無地,論心更有誰?親喪君自盡,猶子是吾兒。”他希望文壁替本是長子的他盡哀痛之情。

  1281年,文天祥寫信給文壁過繼給自己的兒子:“汝生父(文壁)與汝叔(文璋),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英志矣……”

  文天祥以“孝”明確體諒、認可了文壁的選擇。文天祥不是為了清譽犧牲一切的道德狂,他自己盡忠殉國,並不要求別人一定跟他學。後來,他寫信給三弟文璋,只是勸勉他不仕而已。文璋也就採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終生不當元朝的官,得享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