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康乾盛世”就是放屁的!!!

  “攤丁入畝”的稅制牢牢地將農民固定在貧瘠的土地上,扼殺了產業化的苗頭。

  旁觀者清。英國特使馬戛尼在乾隆後期的出使日記中指出:

  “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第四章第一節所引)

  在馬戛尼眼中的康乾盛世真相如此:“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善襤褸甚至裸體”,“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英使馬戛尼當時就敏銳地察覺到了清朝的衰落,把滿清政權看作“一艘破爛不堪的巨大船艦”,預言它將“不再有紀律和安全”。他形容滿清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中國人”退化到了“半野蠻人”時代(見英使馬戛尼的中國行記)。

  “康乾”工商業遠遜前朝、落後西方

  我國宋代工商業早已非常發達。經過蒙古元朝的大破壞而逐步復甦,明代工商業進一步發展:鐵產量為北宋的兩倍半,棉布取代麻布成為紡織品的主流產品。無論是鐵、造船、建築,還是絲綢、棉布、瓷器等,在世界都遙遙領先,工業產量佔全世界的一半(一說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重還要高。而所謂康乾盛世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然而鐵和布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品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代的水平。到康乾盛世末期,中國工業產量僅為世界的十分之一左右,不及二百年前的明代。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所謂“康乾盛世”都遠遜明代。

  不但要在國內比較,還要到國際上比較。歐洲復興以來,啟蒙運動、體制改革、產業革命蓬勃發展,蒸汽機、紡織機、火車輪船、機械製造、現代工廠林立,就連相對落後的俄國也在彼得大帝時期向英法德學習,走向進步。而老朽的滿清帝國卻妄自尊大、閉關自守;在這“康乾盛世”幾乎沒有什麼發明創造和技術更新。直到西方商船和兵艦前來敲開“滿大人”鏽蝕腐爛不堪的國關大門。

  人口劇增並非“好事”

  康乾時期之所以被吹噓為“盛世”,很大程度是因為人口劇增。明代全國人口穩定在六千萬左右(據王世貞記載,明代人口最高數字6330餘萬);經過戰亂後的恢復,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突破一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億。有人將此歸結為清朝統治者勤政的結果;實際上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進番薯、玉米等高產糧食作物在全國農村推廣,導致“人口膨脹”。

  滿清起初征稅的原則是按人頭收稅。這後果,是地方官吏不願據實上報人口,因報得愈多,則地方上繳的稅就愈多。康熙“永不加賦”的政策就是把各地方按耕地面積上繳固定的稅金,與人口數無關,藉以鼓勵地方據實上報人口——人丁興旺是所謂太平盛世的表徵。以這種方式來彰顯“盛世”不過是穩定民族奴役的手段。造成土地賦稅不均,富者營私舞弊,雖坐擁千畝田產而少繳稅;貧者無立錐之地,卻仍盡勞動之責。

  歷史證明:人口劇增並不一定是“好事”,反而增加了整個社會的負擔,使得中國後來的工業化時期就業人口的比例失調,緊縮了優質勞動力的增長空間(餘地),從而嚴重製約了現代化進程。

  日益腐敗的八旗體制

  滿清入關侵佔全國,主要依靠八旗體制。每年旗祿幾千萬兩白銀,滿蒙漢八旗成了滿清政權的根本依靠力量。

  民族歧視下的滿清官僚制度,使得一大批無德無能、缺德少才的滿蒙王公、貴族官僚,長期竊居高位;朝廷執掌大權的達官貴人和各省巡撫總督,大多數為滿蒙世襲,昏庸腐朽不堪。

  在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的戰鬥中,八旗兵軍紀已散,軍力已大不如前。此後,八旗兵和八旗子弟更加驕怠,他們憑藉權勢,橫行無忌,無惡不作;不僅軍紀敗壞,訓練荒疏,而且生活腐化,吸毒聚賭,包伶嫖娼,敲詐勒索,蹂躪百姓。曾經剽悍英武的八旗兵,變成不能打仗、只會擾民的老爺兵,八旗子弟成了遊手好閒的紈絝兒、坐吃山空的敗家子;他們的形象就是提鳥籠、逛妓院、趕飯局、玩金魚兒、鬥蛐蛐兒、唱小曲兒……的一群“無知、無恥、無畏”的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