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鍍金時代

 這段時間,鐵山城的鐵路已經徹底打通,環繞銀光城一圈,連通了四門。 

 修通的鐵路並沒有給河運帶來沉重打擊,反而跟河運形成了互補。大宗商品從南河碼頭起運,不斷輸送到銀光城四周,又將其他地方的物產運回來。東門的木材、漁獲,西門的水產,都在南門河港進行集散。南門河港已經有了黃浦江氣象,開始成為城外物流中心。 

 因為南門鎮有一個別人無法取代的優勢,這裡已經成為一個廉價工業品產地,這裡的棉麻紡織品行銷四城,為鐵路也好,船運也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貨源。 

 王家產業園和緊鄰的南門鎮本地工業區的企業大都挺過了銀光城的衝擊,連桑蠶農場都恢復了元氣。銀光城接連投產的幾座尼龍廠,將尼龍生產擴大到了一千萬噸,傾銷的各種尼龍產品一開始鯨吞了大量市場後,很快就變得不新鮮了。化工產品的弊端開始顯現,尼龍從奢侈品的高峰摔了下來,摔倒的速度比攀升的還要快。 

 原因是尼龍產品穿著不舒服,最重要的是價格暴跌,互相競爭之下,尼龍製品大跳水,一年前還以擁有尼龍襯衫而自詡為有錢人的潮男潮女突然看到尼龍襯衫的價格跌到了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時,頓時丟垃圾一樣把硬邦邦的尼龍丟掉。 

 真絲靠著舒適度,特有的光澤,快速收復失地。將尼龍迅速擠到了絲襪等少數領域,但混紡技術拯救了尼龍,棉紡、麻紡和絲織廠都開發出了混紡技術,發現加入尼龍後,能改善一些產品性能,開始有工廠以尼龍化纖為主材料,添加不同比例的棉、麻、絲,生產出不同價格的產品。 

 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首的工業解決了大量就業,各家工廠依靠城外廉價勞動力賺的盆滿缽滿,不斷擴產,增加工人數量。此時土地不夠用了,當初批給王家工業園的土地總共十萬畝,王家招來了近百家工廠,後來這些工廠賺了大錢後,又吸引來了更多工廠,如今十萬畝土地已經被三百多家工廠瓜分殆盡。王家想要更多土地,被金樂拒絕了。 

 南門鎮自己搞了新的工業區,土地採用拍賣制度,而且結束了優惠政策,新建的工廠是要交稅的。王家吸引來的第一批工業,大都是城裡中型企業,有一定人脈,能接觸到王家這樣的豪門,但又不是財閥,否則不可能在城裡活不下去。新的工業區吸引來了一大批真正的財閥企業,他們看到城外的同行賺大錢,不可能不眼紅,他們不需要打著王家的旗幟,大張旗鼓的朝城外投資。 

 一大批低端產業離開銀光城,委員會罕見的沒有出面阻止,一方面是這些財閥勢力有總商會撐腰,另一方面是銀光城如今的經濟十分紅火,不擔心一部分企業流失。 

 新的委員會賭對了,休克式的經濟改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大開放意味著城內企業得到了城外三四千萬人口的市場。城外人口在工業技術的加持下,開始享受人口紅利帶來的增長,就業帶來穩定的收入,穩定的收入帶來穩定的消費,間接為城裡提供了一個大市場。銀光城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大的原因是人口增長停滯,老齡化,勞動力供給不足,他們不可能有人口紅利,但卻有技術紅利。 

 積累了幾百年的技術力量,通過市場釋放出來後,銀光城的經濟罕見的出現了爆發式增長。低端產業外遷的同時,各類技術型企業不斷增產,尼龍就是一個例子,雖然價格暴跌了數倍,可產量翻了十幾倍,幾十倍,成本下降了幾倍,利潤反而比以前高了好幾倍。這些技術企業拿出更高的薪資招募員工,此時銀光城拒絕城外勞動力,而城外勞動力其實也做不了這些技術工作。因此城裡的就業情況並沒有惡化,反而是優化。 

 鐵山城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為銀光城裡的企業擴產的基礎是充足的能源,他們的電力、煤炭原料、鋼鐵原料都是鐵山城提供的,產品甚至還要通過鐵山城的鐵路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