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桐梧 作品

第四百四十七章 芯片深層架構中的漏洞

 話雖如此,但這次事件還是讓張恆深深感受到,朝天龍芯片已經相當成熟,但仍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

 尤其是在穩定性和容錯性方面,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於是,回到研究所後,張恆立即召集團隊,開始了新一輪的技術攻關。

 會議室內,張恆站在大屏幕前,目光掃過每一張熟悉的面孔。

 他們都是朝天龍項目的核心成員,有芯片設計專家徐佔龍,有軟件工程師林森,還有算法高手陳銘衡。

 “各位,這次的事件給了我們一個警示。”

 張恆開門見山地說:“我們的芯片在複雜環境下還存在一些不穩定因素,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上,要有更強的魯棒性和自適應能力。”

 徐佔龍點點頭:“我同意,我們可以在架構層面,引入更多的冗餘和備份機制,提高系統的容錯能力。

 同時,也要優化芯片的低功耗設計,確保它在極端條件下也能穩定運行。”

 林森接著說:“在軟件層面,我們可以開發更智能的算法,讓系統能夠自主學習和進化。

 比如,通過機器學習技術,讓芯片能夠自動識別和適應不同的應用場景,動態調整自己的工作模式。”

 陳銘衡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覺得,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拓展芯片的應用領域。

 比如,在醫療領域,朝天龍的生物感知和數據處理能力,可以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全新的途徑。”

 張恆眼前一亮:“醫療應用,這是一個很有前景的方向!我們的芯片如果能與醫療設備結合,就能實現對患者生理狀況的實時監測和分析,這對疾病的早期預警和精準治療,將有很大的幫助。”

 徐佔龍點頭贊同:“沒錯,我們可以開發一些專用的醫療傳感器,與芯片無縫連接。

 比如,我們可以設計一種智能體溫貼,實時測量患者的體溫變化,還可以開發一種微型血糖儀,隨時監測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林森繼續說:“這些傳感器採集到的數據,可以通過芯片上傳到雲端,進行大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