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桐梧 作品

第四百八十六章 新材料的反射係數

 “在測試過程中,我們還要高度重視數據的採集和分析,海量的試驗數據,蘊藏著優化設計的金鑰匙。

 我們要運用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技術,深度挖掘數據的價值,指導技術的迭代優化。”

 大家紛紛點頭,對張恆的總結表示贊同。

 在完善“織女星”隱形方案的同時,測試驗證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

 張恆親自督戰,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地奮戰在測試一線。

 首先進行的是隱形材料的性能測試。

 在材料實驗室內,徐佔龍和他的團隊正在對新研製的智能隱形塗層進行力學性能評估。

 高壓釜、拉伸機、衝擊臺……

 各種先進的測試設備日夜轟鳴,全方位考驗著材料的極限性能。

 “這批樣品的抗壓強度比上一代提高了20%,斷裂延展率也有明顯改善。”

 徐佔龍一邊分析測試數據,一邊向張恆彙報。

 “但在低溫衝擊測試中,部分樣品出現了微裂紋,需要進一步優化材料配方。”

 張恆凝神思考片刻,提出建議:“不妨在基體中增加一些自修複基因,賦予材料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

 同時,在成型工藝上也要下功夫,儘量減少內應力,提高材料的均勻性。”

 在聲學實驗室內,隱形材料的聲學性能測試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林森正在調試一臺大型水聲測試系統。

 巨大的測試水池中,各種形狀的測試樣件整齊排列。

 高靈敏的換能器陣列環繞在水池四周,記錄著材料在不同入射角、不同頻率下的聲學反射特性。

 “0到15度入射角範圍內,新材料的反射係數比傳統材料降低了5到8分貝,隱身效果非常顯著。”

 林森興奮地分析著實驗數據:“但在15到30度範圍內,改善效果還不夠理想,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微觀結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