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鳥落舊林 作品

第147章 再教(下)

 “雷先生!雷先生!” 

 王伊送走了王三,結果轉頭回來一看,發現雷宏還在待著,趕緊喊了兩聲,發現沒動靜,又搖晃了一二。 

 “啊,東主,可有什麼事情?”雷宏反應了過來,正在擦額角的虛汗。 

 “三叔走了,咱們也得走了。正好我有點疑惑,方才三叔說了那堆,究竟幾個意思?有點不懂。” 

 雷宏聞言立刻就反應了過來。 

 剛才那一席話,不僅僅是說給王伊聽的,更是說給他聽的。 

 王伊就是一個農人,哪怕之前在山上跟著王三學了幾個月,但道理半文不白,他能聽懂多少兩說,更多還是讓他有打底,在之後的日子裡,他能通過經歷,總結這些語句,得到經驗教訓。 

 這才是華夏人為什麼一直要讀經典的原因。 

 因為你想要的一切,古人基本都經歷過,他們的人生體悟,教育經驗,就是你未來某一個時刻的敲門磚。 

 莊子說過:“吾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生命有限,知識無限,你多大肚量就吃多大碗的飯,沒有必要一直追求無盡的知識,不然豈不是要累死了? 

 王三方才的那通話,也是在告訴王伊,其實你學得還不夠。 

 因為你現在的肚量,已經夠大了,一縣的守備,未來幾萬人要在你手下生活,你沒點能耐,你能管得住這些人? 

 更重要的就是,王伊與同輩的王信、王僧比起來,他其實是弱雞的那個。 

 王信現在獨當一面,之前還給王三當了一段時間警衛總旗,相當於親兵司令,整個大同軍內最大的內務頭頭。 

 王僧接下來要東出山西,以一己之力去單挑整個山西境內的兵馬。 

 先不說結果如何,光是王三做出的決定來看,現階段的王僧,確實有這個能耐和成長的空間了。 

 山西方面有一隊人單獨去領,這已經不是單純的信任了,而是個人能力的體現。 

 反觀王伊,他的性格王三是摸透的。 

 小農思維裹挾,行為舉止上還是更喜歡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這種人必須要好好引導,否則很難在管理一地上取得作為,有些時候甚至可能出現禍端。 

 比如,任人唯親。 

 比如,眼界有限。 

 再比如,對於讀書人的過分憧憬。 

 知識面不夠,又長時間被社會輿論裹挾,他們天然對於讀書人的導引,表達信任。 

 尤其是舉人、進士之流。 

 雷宏之前能導引王伊,現在也可以。 

 但王三並不在意雷宏的導引,因為利益是雷宏這類宗族在側的讀書人,必須面對的因果與權衡。 

 倘若不是為了宗族未來的發展,雷宏絕對不會選擇入曹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