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3章 潼關草市

 祝明月看著路旁與長安大不相同的小食,哪怕意動也堅決不出手,不知道製作環境如何,萬一路上吃壞了很麻煩。 

 趙瓔珞卻沒有這般顧慮,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她從幽州到長安,一路都是靠路上的乾糧撐過來的。 

 趙瓔珞:“燴餅、醬菜醬筍、石子餅……從前就聽說潼關的醬菜醬筍滋味好。” 

 她們自帶泡菜酸菜,但換換口味也不錯。一車隊人那麼多,一罈醬菜每人兩筷子就分完了。 

 趙瓔珞作為一個純純的外地人,相信民心淳樸也有為商的精明,隨便打聽兩句,再找顧客最多的攤位,買下幾樣東西,說用來晚上拿來加餐。 

 出門在外,中午都是吃乾糧,祝明月也不例外,頂多靠近水源時拿小鍋燒開水煮泡麵。 

 以前從武功到長安的兩三日,祝明月還能當春遊,但現在結結實實遠行,哪怕事先已經覺得籌備妥當,仍覺得不如意。 

 段曉棠在軍中條件更嚴苛,也不知如何捱下來的。 

 高門大戶一人出行幾十個童僕隨行,以布帷遮擋,日用器物準備得色色齊全。 

 祝明月要求並不高,不講排場,力氣都用在實惠處,人員配置追求性價比,不圖奢華享受。 

 但在大吳朝,遠行註定不會太舒服,現在方知徐霞客的不容易。 

 草市中除了周邊百姓自發來賣的小東西,還有一些商隊出於各種原因不曾入關,搭著草市的架子就地甩貨。 

 祝明月一行人關注的重點就在這兒,行商們們自成一體,和普通百姓之間涇渭分明,畢竟做的是大生意。 

 民間流轉的最大宗商品是絲帛,每一地所產的布料都帶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如何春梅這些經驗豐富的繡娘,幾乎瞟一眼就能分辨其產地。 

 祝明月經過幾年本地生活,勉強培養出一些眼光,看中一批葛布。本質上是一種麻布,論價值比不上絲綢,但做夏衣最合適不過。 

 眼前這一批葛布織就緊密,顏色花紋搭配恰當,算是葛布中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