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 作品

97大明第一權臣胡惟庸

同為京師的兩個知縣自是要拿出來比較的,且他們屬於不同派系。

總體而言,江寧縣知縣吳衛有胡惟庸的關係,處於上風。

朝中李善長先是打著同鄉的旗號,立於朝堂,權勢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不光個人權勢炙手可熱,親友也遍佈朝堂內外,盤根錯節。

作為淮人首領的李善長雖然離開帝國中樞,但他並不甘心就此撒手。

當他了解到朱元璋非常看好胡惟庸,而胡惟庸剛好又是淮西人時,便向朱元璋上書保舉胡惟庸。

此舉一來迎逢聖意,二來也能將淮人心腹繼續安插在大明帝國中樞,三來還是兒女親家自己人,可謂一舉三得。

胡惟庸接過李善長的大旗後,依舊是主打淮西黨人升官發財。

非淮西黨人在朝堂當中生存的很困難。

汪廣洋這個非淮西集團出身的右丞相則要孤單許多。

每日只知飲酒而不管事,然後被一腳踢到廣東。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胡惟庸升任為右丞相,任命陳寧為御史大夫、塗節為御史中丞。

不久,胡惟庸又轉任左丞相,實至名歸地主持中書省的政務。

自從李善長退休以後,左丞相的位置一直空缺。

徐達雖然兼著右丞相的頭銜,但是他為人謹慎,又常年領兵在外,政務方面只佔位置不問事。

如此一來,胡惟庸就成了真正的獨相。

朱元璋一生行事多是事無鉅細,無微不至的性格,朝中不是沒有人彈劾過胡惟庸,但朱元璋不僅沒有動過他,反倒還放縱他起來了,將他扶上獨相的位置。

若是劉伯溫還活著的話,興許就能分析出是老朱這是鄭伯克段於鄢的翻版,欲使其滅亡,必須先使其瘋狂。

縱然劉伯溫活著,也會三緘其口。

汪廣洋以為真正離開權力中樞,就可以落得逍遙自在。

但朱元璋並不這麼想,沒過多久又將他召回京城,讓他在朝堂當官。

性情懦弱的汪廣洋成為大明監察部門的主官,對於急於攬權的胡惟庸來說是最好的安排。

無所掣肘的相權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