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 作品

第103章 誰在大明能當人啊(2w字更新求訂閱

 大哥王貫眾瞪著眼睛,也被父親的話給嚇的酒醒了。 

 “以防萬一,曹國公家裡的關係,不用白不用。” 

 王布犁坐在椅子上笑了笑:“如此我在外面做事,也能安心一些。” 

 王神醫摸著鬍鬚,細細思索兒子的話。 

 “發生什麼事了?”王貫眾壓低聲音:“難不成是那一箱金紫?” 

 “咱們家不止一箱金子。”王布犁拍了拍大哥的肩膀: 

 “所以才要請兩個人看家護院。” 

 王貫眾最近沒少去藥鋪裡跑,親自動手去搓藥。 

 目前朝廷沒有辦科舉的意思,下面的考試也停了。 

 大家讀書都沒有什麼意思,搞得王貫眾心中極為苦悶。 

 同窗都是太子伴讀了,他還是個靠著皇帝餘恩能在國子監讀書的秀才。 

 所以他一苦悶就去藥鋪搓藥丸,心裡的苦悶全都能變成一塊塊金子,心情就好上許多了。 

 “好好好,還是二弟你想的周全。” 

 王神醫卻是不理會次子故意扯開話題,開口道:“你出門小心些。” 

 “我出門的時候會有一人跟著,家裡養了狗,也算是多了四雙耳朵,將來能更好的預警。” 

 此話聽的王神醫連連點頭,狗的耳朵更加靈敏,能聽到聞到人不能察覺的動靜。 

 “行了,都早點歇著吧。” 

 王神醫大手一揮,就開始往外趕人,他要好好想一想。 

 作為一個能從蒙古人手裡活下來的小郎中,又是在元末明初這個混亂大舞臺帶著全家討生活的男人,還是有些心機手腕的。 

 王布犁養狗又養護院的行為,著實是給檢校周百戶等人上上強度了。 

 他們再也不能向以前那樣,把王布犁全家說的話,事無鉅細的記錄下來。 

 周百戶更不敢耽誤天子的密令,只能期盼著過了這段日子,小公爺把人調回去就行了。 

 有他們這幫兄弟在,哪個狗膽包天的賊子,敢來動王布犁的全家? 

 那可是動我們一百個兄弟的全家,必須跟你拼命! 

 李景隆從王布犁這裡離開之後,便匆忙的跑回自己家,選了兩個百戰老兵叫他們聽王布犁的吩咐,又換了衣服去皇城面見天子。 

 朱元璋對於自己這個在民間的“白手套”還是給予了重視。 

 在百忙當中抽空見了他。 

 今日他的情緒實在是不佳。 

 太子的情緒也不佳。 

 李景隆長這麼大,還是頭一次瞧見父子倆神色都不太好。 

 他自己腦補只能往假鈔上面推測,是不是陛下以及太子對我還沒有抓住製造假鈔團伙,感到不滿了? 

 李景隆連忙把王布犁的主意說了出來。 

 朱元璋目前還沒有頒佈知丁法,但也定下了除去士農工商之外,全都是逸夫的標準。 

 由士農工商組成的“四民體系”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概念。 

 自唐宋而下,百姓的謀生職業早已多元化。 

 女服務員(北宋稱焌糟)、男服務員(北宋稱廝波)、牙人、戲子、畫師、劇作家、護院、代寫書狀信件等職業,便皆不在“四民”的範疇。 

 當皇權決定以嚴酷的知丁法來重啟千年前的“四民體系”,那些不在“四民”範疇內謀生的洪武百姓,便只能改弦更張另擇職業。 

 原本靠著端茶遞水、唱曲寫戲、繪畫寫字為生者,突然被迫轉行去耕地或做工匠,其難度可想而知。 

 難度再大,改弦更張另擇職業也是難以違抗的大勢所趨,否則便要被裡長、鄰居舉報捆送。 

 畢竟,里長與鄰居不舉報,便要承擔連坐的風險。、 

 地方官也鮮少有人敢無視這種舉報。 

 如果一個洪武百姓不想轉行(或無力轉行)成為“四民”,又不想被裡長、鄰居舉報捆送,他該怎麼辦? 

 辦法只有一個。 

 那就是自殘。 

 知丁法則既不允許百姓自由流動,也不允許他們自由擇業(自由擇業的前提便是自由流動),還以嚴刑峻法強迫裡甲四鄰互相監視舉報。 

 老朱能讓你當自由人? 

 朱元璋頷首,王布犁的好主意是一個接著一個,真不錯。 

 大明帝國到處都藏著貪婪之徒,以及庸庸無藉無徒,就得讓他們轉為四民。 

 誰敢扎刺,就先砍下幾個腦袋示眾。 

 如此一來,才能讓大明沒有像他(朱元璋)那種人,也就沒了造反的可能性。 

 你想串聯都串聯不起來,這也就達到了朱元璋執政的目的。 

 “此舉不妥。” 

 朱標第一個站出來反對:“逸夫的範圍太廣了。 

 既然製造假鈔的團伙,多是挑選無人在意的乞丐,那就把乞丐給轟出城去安置起來即可。 

 要不然店鋪伺候的小二、廚子、甚至夜秦淮的裡的妓子、龜公以及其他為生的百姓,都要趕出去,豈不是搞得民不聊生。” 

 朱標這就是在槓了,李景隆的意思是驅趕街面上的流民,夜秦淮那些人可都是賤籍。 

 他們不配稱為民。 

 聽到這話,朱元璋才回過味來,其實他真的認為王布犁的主意不錯。 

 李景隆也不敢說如此混賬的主意是他想出來的。 

 反正又沒人知道。 

 咱往王布犁身上推就行了。 

 只要成功了,那王布犁這個小吏指定是入了陛下的眼裡。 

 將來必會受到重用,他定然會謝謝我。 

 我也算是提攜你小子,將來你王布犁若想道謝的話,在勝春樓擺一桌就行。 

 朱標喊了李景隆小名: 

 “九江,枉你讀書通典故,怎麼能如此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