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 作品

第234章 234均田,免賦,兩難自解

 第234章 234均田,免賦,兩難自解

 “什麼他媽的老師,老子可沒教過他們怎麼貪汙受賄。”

 王布犁聽著監獄裡的那幫人學子痛哭哀嚎的聲音。

 “駙馬爺,他們這點誘惑都扛不住,將來真入了官場也是被剝皮的下場,如今被抓,興許刑法還沒那麼重呢。”

 田留根的話讓王布犁不敢認同。

 誰知道老朱會不會擴大化,畢竟不殺幾隻雞,怕是朱元璋心中這股子邪火不會下去。

 在縣衙待到下值時間,王布犁溜溜達達的回家。

 最近也沒什麼事,說一句海河晏清也不為過。

 至於大明別的地方水深火熱,關我何事。

 倒是也沒有讓王布犁久等,外出的檢校一隊一隊攜帶犯人返京,一股腦全都塞進監獄當中。

 一時間又變得擁擠起來了,然後獄卒們便主動出擊。

 基於上述種種原因,明初江南地主勢力得以很快復興。

 可是,元末戰爭持續了很長時間,中原草莽,人民稀少。

 遂有蘇杭熟,天下足的諺語。

 錢尚書摸著鬍鬚搖了搖頭,這種事是沒法避免的。

 而朱元璋開科舉就是為了讓這些江南地主一個進入朝廷,為大明效力的渠道,爭取這部分人的人心。

 別說監生們扛不住誘惑了,就算是地方官也是他們的代言人。

 這招就是他從漢朝那裡學到的手段。

 此外,元末起義戰爭發展不平衡,一些地區烽火連天,另一些地區卻全無漣遊。

 故而歷朝歷代的財政收入,全都是靠著農業收取賦稅。

 江南地主雖然在元末受到了不小的打擊,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人地主第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同族聚集而居,第二則是累世仕官。

 為了在江南得到更多的財政收入,老朱除了接管宋元以來的官田,還大肆擴充官田。

 故而隨著江南地主實力的恢復和發展,他們在和朱元璋再財富再分配上出現了矛盾,只不過目前還沒有完全的激化出來。

 至於元朝,天下三分之一的糧食都是出自江浙。

 大明軍國所需,唯有仰仗富庶的江南才行。

 這些起義軍鐵掃帚所不及處,不但當地地主無恙,也掩護了外來的逃亡地主。

 待到朱元璋橫掃江南之後,這個新王朝需要大量的經費,供北伐南下西征,供應中都鳳陽以及南京的修建,供應龐大的官僚體系俸祿。

 但瞄上這塊肥肉的可不止是朱元璋,底下的江南地主們同樣也在不斷的擴展私有田地。

 待到兩宋,隨著南方水利工程的興修,湖田、圩田的開發,可耕面積擴大,南方糧食產量顯著上升。

 這一手著實是讓糧長們措手不及。

 這也是後來朱元璋把老五這個吳王給改封到河南去的緣故,就江南這片肥肉,連他親兒子都不能給了,更不會允許他人染指。

 這裡面的人群除了張士誠、方國珍、陳友諒和元朝的孤臣孝子外,還有不少富家大世。

 從洪武四年開始的飛糧案,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恆案、藍玉案、南北榜案,這一連串的政治鬥爭,江南地主沒有一次不受牽連的。

 故而老朱可沒少抓官。

 如此一來,江南地主們衣冠相望於宋元二百年之間,他們盤根錯節,具有很大的社會基礎和政治聲望,這些人便號召親鄰,結寨自保。

 大明明初的抄沒田之多,是非常觸目驚心的。

 此事漏出極大的破綻,被較真的老朱發現了,現在監獄裡人滿為患。

 這些結寨自保的地主們沒有遭到義軍的打擊,順便有些人還比較有眼光直接投效了朱元璋,成了開國功臣。

 此番天降大雨,正好遂了他們的想少交的意願。

 北宋每年通過汴河運江淮幾百萬石糧到達汴梁,南宋偏安,更是依靠江南的富庶供需運轉。

 洪武三年戶部報告,浙西多富民巨室,僅蘇州一府,民歲輸糧百石以上至四百石者四百九十戶;五百石至千石者五十六戶直到四千石劃分等等。

 從唐中葉,江南地區農業對於國家的經濟狀況有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安史之亂後唐朝就靠著南邊了。

 當然了,老朱認為天底下都是他老朱家的,他也不願意富庶的地區都握在幾家幾姓手裡。

 松江府,郡西北“毒於侵暴屠燒”,郡南鶯湖一帶“於干戈之表”,依然“甲第連雲,膏腴相接”圓。

 王布犁直接把主場讓出來,刑部尚書錢唐這幾日沒少往這邊跑。

 特別是胡惟庸與藍玉大興監獄,江南地主們遭到了老朱在政治上的極大打擊。

 大抵就是一個意思,江南地區賦稅過重,所以這些糧長就想著趁鬧水災今年就少交點,結果老朱確實免了不少賦稅,還要賑災。

 老朱通過擴大國有官田來增加財政收入的政策,引起江南地主的強烈不滿,所以他們經常以拖欠田賦的方式對抗。

 老朱這幾年一直都在針對江南地主發佈抑制兼併的禁令,為了充實鳳陽人口,同樣也是為了分化江南地主,他把不少富戶都給遷徙到鳳陽去守墳了。

 在大明開國之初,江南土地已經高度集中,如富戶沈萬三,田產遍佈吳下,江南第一富豪可不是白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