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 作品

第255章 255尋龍分金看纏山

 其實朱元璋早就頭疼這件事了。

 可目前來看,根本就沒有其餘的解決法子。

 “爹,要不要擴大王布犁所言的那些學習技術的學生?”

 朱標提的這個法子,讓朱元璋沒反應過來,到底是怎麼個意思。

 “你且說說。”

 王布犁因為造陵墓的差事,上了兩道奏疏,第一道很順利的就通過了。

 朱標就把第一道給拿出來說:“既然他們都喜歡拉幫結派,那我們不如在國子監的學子當中化為兩派,一半學八股,另外一半學技術。

 按照目前的局勢而言,學習儒家聖賢書的定然都看不上那些學技術之人。

 讀書人之間的鄙視鏈,兒子還是有所體會的。

 長久下來,他們之間就會產生巨大的隔閡,至少不會全都凝成一股繩。”

 朱元璋輕微頷首,他是想用儒家的思想來控制讀書人,從而替他治理大明。

 但是他對於元末讀書人敗壞的節操一直想要著手改變,看樣子歷經他以及子孫後代的治理,全都沒有改善完成,還他孃的變本加厲了。

 這些個敗壞節操的讀書人,進入大明做官之後,個個私心膨脹公心衰微。

 老朱除了想到要舉起屠刀之外,把他們從物理上消滅,還真沒想到什麼好辦法。

 因為他深刻的明白,光靠自己是不能治理廣袤的天下,可朱元璋始終對於讀書人都充滿了不信任。

 沒當官之前個個的嘴上說著自己一定公正廉潔,可是一旦他們當上官之後,雙腳就不自覺的踏上了貪腐之路。

 難道是朕給他們的俸祿過低導致的嗎?

 顯然不可能。

 宋朝如此寬厚讀書人,給他們高薪,可大宋真的鐵血起來了嗎?

 文人當家作主,有幾個敢提刀子上馬砍人的,他們對比大唐的文官,簡直是差的太遠了。

 優厚的待遇就不會有貪汙出現了嗎?

 朱元璋不願意大明也同大宋一樣,武人被文官壓制的死死的。

 將來上了戰場還得聽不懂軍事的文官指揮,那能打勝仗嗎?

 按照他的經驗,僥倖打了勝仗那些文人也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同底下的士卒沒有任何關係。

 要是打輸了,那一定是士卒不給力,將士不聽安排,他們背鍋去吧。

 如此一來,軍隊從上到下憑什麼要奮勇殺敵?

 朱元璋也想要消滅元末遺留下來的胥吏之害,那就只能任用讀書人。

 故而他的選擇,充滿了矛盾,可又沒有別的選擇。

 歷朝歷代都是這麼過來的。

 方才他兒子說了主動讓讀書人分成兩派,朱元璋也在細細思索。

 朝堂六部當中,吏部戶部最重,禮部稍顯清貴,兵、刑、工那就屬於墊底的存在。

 “既然是王布犁提出來的,你抽空再問一問他的意見,咱總是覺得王布犁這小子縱然是心裡有主意,他也不會輕易吐口。”

 朱元璋雙手背後:“朕都不明白他為什麼總是要藏拙,不肯為朕效命。”

 “爹,仙境這種事是能隨便暴露出來的嗎?”

 “怎麼解釋他從哪裡學來的一身本事?”

 “要知道王布犁的家世只不過是一個小郎中,手裡有那麼一丁點壓箱底的手藝罷了。”

 朱標的反問讓朱元璋一愣。

 如此想來,王布犁小心謹慎倒是也說的過去。

 朱元璋揮揮手,顯然不想在這個話題上繼續。

 不僅僅是皇親國戚的待遇要下降,不搞世襲,就算自己的子孫也不能搞世襲,最終讓他們窮的上街要飯加入反賊。

 老朱本想著為子孫後代做好事,沒成想不少人也都走了他的後路,這就叫朱元璋心裡是十分難受的。

 明明不想這樣,但結局偏偏是這樣。

 世代米蟲無法安生,那就送他們六代之後去加入四民,總能學門手藝吃飯,就算是去種地那也是極好的。

 總是養人,容易把人養成廢物!

 朱元璋又跟兒子商議有關藩王之類的待遇問題,降低,必須得狠狠的降低。

 你祖宗都能從流浪漢崛起,伱們都有如此的助力,已經有很大的優勢了,都給老子捲起來。

 鐘山。

 欽天監監正顧將之手裡拿著羅盤,站在王布犁面前,正在為老朱的陵寢

策劃方位。

 此地樹木算不得多,得等老朱正式確立此處為陵寢後,才大肆人工種植松樹,搞得鬱鬱蔥蔥的。

 這麼多年下來,無論是戰事還是民用,木頭都挺不夠用的。

 也就是老朱把此地化為皇陵後,進行保護起來,生態環境才進一步的好轉。

 就玄武湖這塊地界,以前都沒有了,隋文帝滅陳朝,下令將南京城夷平,玄武湖也隨之荒廢。

 江寧府尹王安石奏準宋神宗洩湖得田,玄武湖更因此而消失了二百多年。

 元朝給疏通了兩次,這個湖才重新出現在南京的地圖上。

 “鐘山上有云氣,浮浮冉冉,紅紫間之,人言王氣,龍蛻藏焉。”

 聽著顧將之的話,王布犁眉頭微挑。

 “我聽聞尋龍分金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關門如有八重險,不出陰陽八卦形。”

 顧將之收好手中的羅盤,意味深長的看著王布犁:

 “駙馬也擅長此道?”

 此乃撼龍經,傳聞是黃巢攻破長安,這本書被他手底下所得,才得以流落民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