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 作品

第312章 312中庸之道

 第312章312中庸之道

 儘管王布犁把話說的很明顯了,但朱元璋就是不低頭承認。

 朱元璋從來都不覺得自己的政策是有問題的,他覺得問題在於“臣民”覺悟不夠。

 無論是讀書人、官員、胥吏還是什麼其他身份,只要沒有遵從他的政策,都是覺悟不夠!

 王布犁城外縣衙小吏的時候,那可是瘋狂摸魚。

 一天到晚瞎忙活,逼活沒幹!

 這還是朱元璋給正式吏員月俸的,全都是為了以前逼錢不掙,還得往裡搭錢的報復行為。

 朝廷認為胥吏的工作原本應該是民眾承擔的事務,因此沒有薪俸,也不給予任何特權,只不過是所謂的庶民之官。

 胥吏是從普通的應聘者中招募的,若問民眾為什麼會踴躍應聘沒有報酬的崗位,那麼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能夠在工作中撈到油水。

 在物資的出納以及辦理訴訟事務之時,胥吏自然要收一些好處。

 其實在幾乎所有的事務中,他們都有望接受賄賂。

 但是朱元璋還指望著一幫不掙錢往裡搭錢幹活,天天喝西北風的人群,“忠心且順從”的給他建設大明,簡直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世上怎麼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按照他的心意去發展呢?

 縱然他是從乞丐打拼到擁有整個天下的,但想要讓全天下的人以及後世子孫都按照他的意志運轉,那當真是痴心妄想。

 人亡政息這句話的殺傷力很大。

 朱元璋一時間怔住了。

 他不知道要如何反駁王布犁。

 因為朱元璋知道這是事實,他在仙境當中看見過子孫們的執政,豈止是人亡政息啊,簡直是大踏步的倒退。

 他好不容易收攏來的權力,被這些個人一個個把權力放出去,當真是把朱元璋氣的夠嗆。

 於是,現場再次變得沉默起來。

 “只要朝廷堅持認定胥吏的工作屬於民眾應該承擔的勞役,而非官府應該承擔的行政成本,堅持將這種行政成本轉嫁在民眾頭上,胥吏便很難轉型為擁有固定月俸的編制中人。

 沒有固定月俸,便意味著胥吏無論品德好壞,均會在日常工作中勒索民眾。

 沒有正規編制,便意味著上級衙門無從知道下級衙門究竟有多少胥吏,甚至連本衙門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胥吏。”

 “爹,妹夫他說的有道理,許多胥吏摻雜在其中,劣幣驅逐良幣。

 到時候他們連自己都養不活,今後縣衙當中就會全都是收受賄賂的吏員,那些獨善其身的吏員不被餓死,也得被排擠出去。”

 “沒有人事檔案,連具體人數都搞不清楚,自然也就談不上針對胥吏的業績考核和責任追究,亦即無法建立正規的胥吏監督機制。

 沒有正規的監督機制,胥吏的***便無法得到緩解。”

 王布犁接過話茬:“看似朝廷規避掉了養活至少數十萬胥吏的薪俸成本,是賺到了。

 可代價是百姓們不得不承受無處不在的胥吏之害,兩宋如此,今後亦會如此。”

 朱元璋其實清楚這件事,否則也不會給典吏發月俸。

 大明民夫工匠的飲食標準是“每名日給粟米一升”;

 長工的飲食標準是一年“吃米五石五斗”,每天大約吃米一點五三升。

 而典吏的俸祿,即便考慮到老人孩子少吃一些,也只勉強夠一個五口之家不捱餓,而不會有盈餘。

 府州縣典吏中的外地人月薪五斗,則是連五口之家也養不活。

 朱元璋的考量,大概是認為這些外地人不會將全家老小都帶到工()

 作地。

 而且朱元璋對於胥吏很是鄙視,洪武四年他開科舉的時候,中書省建議允許“府州縣學生員、民間俊秀子弟及學官、吏胥習舉業者”全都來參加考試。

 朱元璋特別指示說:“惟吏胥心術已壞,不許應試。”

 因為胥吏這個職業在他看來是天然造就壞人的職業。

 即使他手下不少人都是胥吏出身,連他最看重的女婿也是,但都沒有讓他對這個群體改變一絲一毫的看法。

 天底下各處衙門都少不了要用胥吏,但良家子弟只要做了胥吏,其道德與品性便已無法挽救,便極少有不禍害百姓者。

 再過幾年,老朱就要把胥吏列為賤籍了。

 “現在胥吏的問題,朕倒是想要改變。”朱元璋依舊看著地圖:

 “但朕手裡沒有太多的錢財,不過那些書吏以及差役倒是也可以暫且給一些糧食,叫他們全都登記造冊,先統計一二,此事咱會叫胡惟庸去幹。”

 王布犁並沒有出聲,說實在的朱元璋肉疼支出的錢財。

 現在面對問題又選擇給,完全就是為了他的統治更好進行下去罷了。

 所以在基層,沒錢我很難幫你辦事,可太適用於大明瞭。

 朱元璋不是不懂,他只是依照前朝的慣性,不想給罷了。

 “其實對於官員朕也是有些失望的,難不成今後大明的官員不考科舉,反倒要考徵收賦稅、徵發勞役調度、熟讀大明律令這些嗎?”

 “陛下,也不是不能這樣考啊。”

 “嗯?”

 朱元璋本來就是隨口一說的話,未曾想獲得了王布犁的贊同。

 王布犁站起身來走到朱元璋旁邊,指著地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