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藉機試探

朱標的這番話,讓朱元璋生起無限的感慨。

當年他在登基前夜,也是如此的雄心勃勃。

可是這十年下來,才算是讓他徹底明白了。

當一個天下的皇帝,而且還得是好皇帝。

是何等的不容易!

“爹,黨爭這事是要不得的。”朱標夾著菜提點了一嘴:

“黨爭誤國啊!”

朱元璋知道他兒子說的是對的,但對的又不一定要去執行下去。

關建是看這錯的路子對自己有沒有利益!

嘉靖主持黨爭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不得不說確實是達到了他的目的。

底下的人想不鬥都不行,必須要讓你鬥!

朱元璋先前也想要讓劉基去鬥淮西黨派的人,瓦解淮西集團,奈何劉基他不聽話。

所以在劉基走之後,李善長也當不得什麼丞相了。

每個人都會有不滿的情緒,尤其是那些功臣們要是有這個情緒,那將會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所以許多事朱元璋都沒法子說透,只能安上一個“欲加之罪”,算是給大家一個形式上的交待。

朱元璋為什麼要親自主持黨爭?

他就是讓底下的官員們感受到皇權帶來的壓力。

他要讓所有人都知道。

這天下是他的!

他們的身家性命也是他的!

現在兒子這般言語,那是因為前面的陰暗是由自己撐著,掩蓋過去,他看到的便是許多光明。

所以想法未免有些過於陽光,朱元璋也是能理解的。

“標兒,何為險境?”

正在吃飯的朱標愣了一下,這顯然跟他方才所言不搭邊。

“咱小時候在淮河岸邊長大,人在河裡游泳最危險的事,莫過於身處險境而不自知。”朱元璋同樣夾著菜,也沒讓兒子回答,就給出了答案:

“那便是死水之地,看似無波無紋,水底卻蘊藏著難以估量的迅猛之力。

善遊者,不會往死水的地方遊,你要記住這個道理。

治國說白了,還不就是管人嗎?”

人都管不好,這國能治好嗎?

朱元璋其實不擔心朝臣對於慾望的執念,反倒是擔憂他們對慾望的無慾無求,那就不好把控了。

頭一個人讓他覺得不好把控的便是劉基,大明剛剛開國,他就想要告老還鄉,這如何能行?

第二個便是王布犁,這小子真是滑不溜秋的,不好捏在手裡。

朱標端著碗筷仔細思考,回想他爹制定這麼多的政策,主要目的還是管人。

一旦有人違反了這樣的規矩,必定會遭到打擊。

朱元璋覺得這幫人都成了貴族,他們都應該關起門來載歌載舞,而不是在暗處聚聚嘀咕和抱怨。

至於兒子說的黨爭不可取。

朱元璋是真的不贊同。

初登大位的朱元璋不敢懈怠,那些文武功臣結成的關係網過於龐雜,讓他透不過氣來。

即使用非常規手段用力戳破幾個窟窿來,也無法讓他感覺到呼吸通透。

朱元璋知道,編織這張網的人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

十四位濠州舊將中,有十一個人來自濠州的鐘離縣,一人來自定遠縣,他們與朱元璋都長於淮河岸邊,同飲一河水。

而後十四人絕大多數來自淮西地區,都不屬於濠州人。

他們都是方圓百里之內的鄉人,在親疏遠近上,猶如大圈套小圈。

偌大的朝堂,成了一個巨型的套娃,無人不套,無人不被套。

尤其是這批大同鄉們地位都遠超朱元璋的舊將。

現在老朱就只能利用聯姻來加強大家的關係,編制出一張巨網來。

朱元璋在網中央,隨著兒女的長大,這支網被他編織的越來越密,網住了別人,也網住了自己。

朱元璋以自己為核心,以和皇家結親的遠近為半徑,在大明帝國畫出一個封閉而又盤根錯節的聯姻圈子。

龐大的圈子,將大多數數高級文武官員都粘在一起。

若是朱元璋信任他們,那大家就有富貴生活,可一旦朱元璋不信任他們,那就是相互勾結的罪證。

象徵著榮譽和功勳的免死鐵券,就成了一道道催命符。

對於朱元璋而言,想要大明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首先就是要排除功臣造反的可能性!

“標兒,這些事用不著你管。”朱元璋慢慢的夾著菜,往自己嘴裡送:“到時候爹都給你整治好嘍。”

馬皇后也沒勸。

這種事沒有發生呢,她也不好勸諫。

尤其是在兒子面前,還是得給他留面子。

雨花臺。

王布犁正在帶著一幫工匠驗收鄧愈的墓穴,大明的墓穴是沒有排水溝的。

反正也沒法跟外面相連,免得順著排水溝破壞進來。

青磚製作的很是標準,王布犁也挑不出什麼錯誤來,這幫人都是熟手。

墓穴加班加點弄好了之後,就是要叫人家兒子也過來瞧一瞧。

於是鄧愈的長子鄧鎮便跟著一起來了,其實這件事他根本就沒想過,本來聽到捷報越來越好,還沒來得及高興。

結果戰事打完了,就猛然發生這種情況。

如今鄧家的大旗還得他來抗,心中還是有些緊張的。

但此時看著墓穴,悲傷難免充斥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