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睽睽 作品

第 27 章

江鷺和涼城有關。




江鷺也許為涼城而來東京。




但是為什麼?他是南康小世子,涼城和他有什麼關聯?




還有,他查孔益,查什麼“阿魯國公主”,該不會他在查兩年前大魏和阿魯國那場和談盟約吧?




深夜月黯,窗欞半開,姜循垂著眼,思考自己腦海中關於那場事變的記憶。




正如江鷺所猜,姜循對那樁事,知道的並不比世人多些。她知道那場事變必有蹊蹺,但是她沒有多事,因為她身邊這個人都尚且不在乎——




姜循這樣想著時,眼皮輕輕上揚,看向從窗外進來的周身籠在黑袍下的郎君。




他輕功了得,翻進窗後就藏入了屋中角落裡,被黑暗所覆。暗夜如潑墨巨獸一樣吞噬他,無聲無息。




這才是姜循真正的“友人”。




玲瓏跟隨姜循久了,漸漸意識到此人的存在,並不多問。簡簡武功很出色,可偏偏夜闖姜循屋舍的人,要麼是江鷺那樣自小得名師教導的文武雙修的小世子,要麼是“友人”這樣輕功厲害的……




姜循靜默而立。




牆角陰影裡的友人輕輕笑,聲音幾多輕柔繾綣:“瞧你發愁的,這有什麼大不了的?關心涼城的人多了,小世子可能只是出於好奇。”




姜循偏臉。




輕帛撫肩,髮絲委腰,她盈盈而立,回眸間,顧盼神飛,言語也幾多輕誘:“你怎麼回東京了?”




“剛回來,”友人從黑暗中步出,高挺鼻樑在斗篷陰影下若隱若現,他抬起眼,含情目凝望姜循,“我聽到些傳言,說南康世子來了東京。南康世子貌若好女,一來東京,就吸引了無數好人家的女兒爭相詢問……”




友人玩味非常,輕笑道:“我擔心你……”




“我有什麼好擔心的?”姜循冷漠非常,抱起手臂,垂眼看著自己在書桌上攤放的寫滿關鍵字的書頁,“我和江鷺好聚好散……”




她說這話時,語氣微飄虛。因她忽然想起自己如今對江鷺很有興趣——




她想拐江鷺做她的棋子。她發現江鷺不簡單,她對這個郎君,分外有興趣。




姜循語氣中的飄忽,卻讓友人生誤會。




友人嘆口氣,憐惜道:“他找你麻煩了,是不是?當年你騙他……”




姜循忽而詢問:“你在京外的事,處理好了?”




友人頓一頓,含笑:“尚未。還有些疑點,十分奇怪……怎麼了?循循想我?”




“我想你呀,”姜循語調婉轉,酥酥涼涼,她轉肩去看自己的多年友人,眉目悠轉,如鉤子一般,“你若再不回來,開封府……恐怕要被小世子拆了。”




友人輕輕挑眉,笑意微收。




姜循自顧自,伸指輕輕點一點桌上書頁她寫的那幾個關鍵字:“我不確定,我只是在猜。但是如果江鷺在查涼城,他便很有可能好奇東京一個人物——寫下《古今將軍論》的……”




“不必說了,”友人朝




她走來,搖頭嘆氣,“循循,你想這麼多,不累嗎?()”




姜循挑眉。




她張口就要反擊,但是眼前忽而一暗。




她靜靜站立,動也不動,只因心知他不會傷害她。




她聽到友人聲音在耳畔微向後遠去:好了,睜開眼。?()_[(()”




姜循睫毛閃爍,片刻後,睜開眼。




燭火微光照窗,她看到斗篷黑袍下的友人,露出面容,卻是戴著一張白狐狸面具。面具上的狐狸臉濃墨重彩,用黑白兩色勾勒,飛到鬢角,頗有一種囂張奪目的詭異美。




姜循瞬間心動,抬手去摸自己的臉,發現原來方才眼前泛黑,是因友人朝她臉上罩了一張面具。




姜循摘下那張面具,拿到手中觀望——一張紅狐狸臉。




緋紅狐狸面有些妖嬈,眼尾輕挑,斜飛眉眼看著幾分狡黠,墨彩濃郁,冶豔華麗。




友人聲音在耳:“像不像你?”




姜循噗嗤笑出聲。




她撫著這張面具,聽友人說:“我在青州燈會時,見到街市間大人小孩都戴這種面具,和東京的風俗不一樣。我想著你也許喜歡,就買了下來……可惜上元節你在回東京的路上,我又身在青州,無法把禮物送你。”




“遲來的禮物你喜不喜歡?”他逗弄她,言笑晏晏,“哎呀,笑起來了,就應該這樣啊。”




姜循抬眸。




她立在窗邊明月下,抱著一張狐狸臉面具,愛不釋手。




她身後的陰影中站著她那無法公然現身的友人,她聽到他收斂玩笑後,鄭重的話語——




“循循,開心一些,不要為政務與瑣事過於憂慮。”




“你也不過是一堪堪十八歲的美麗少女。世間少女在你這個年齡,多是無憂無慮,多是兒女情長,你又何必將自己逼得這樣緊,不見一點笑顏,不露一點真心呢?”




“你別怕,別慌——無論如何,長夜漫漫,錦衣夜行。東京這潭渾水,我們說好一起淌,我便不會中途棄你。”




--




友人的露面,讓姜循心中更有底氣了些。




她謹慎非常地走在一條不歸路上了。她誓要攪亂東京一潭渾水,誓要欺辱過她的所有人付出代價……




她對小世子絕沒有男女之情。




她只是想利用小世子,希望小世子和她聯手……她不管江鷺要做什麼,只要二人利益暫時一致,她便要拉他入局。




只是,江鷺想要的利益,會在短期內和她一致嗎?




他關心涼城,到底在做什麼呢?




如今,章淞死了……和那日反常的江鷺,是否有關呢?




萬事萬物絕無坐等的道理。




姜循次日進宮去見太子,想從太子這裡,打聽一些關於章淞身死的事。




東宮這裡很忙,姜循前來,便被引入偏間相候。




她穿過屏風朝內室走時,藉著屏風上山水畫的光影,看到外廳中,暮遜被幾個老臣圍著,張寂也在列。




()他們的談話,斷斷續續傳入姜循耳中,無非是——章淞一死,春闈時間必推遲。太子一派要想辦法送自己的人去主持春闈,當這個主考官。




主考官要被天下登科學子稱一聲“座師”,具有天然的立場。若這個位置被太子一派所得,太子這一方勢力壯大,便能壓過舊皇派那一方了。




老皇帝年事已高,所有政務交給儲君和大臣共治。這是給儲君的一道難題,暮遜如果不能降服滿朝文武,他怎麼坐穩這個位置?




可恨,其他皇子們病的病,死的死,避的避,為何明明沒有皇子和太子爭儲君位,太子依然在朝堂上的每一步,都走得這樣艱難呢?




姜循坐在內室喝茶,偶爾聽兩句外面的爭吵。




沒人關心章淞的死,舊皇派和太子派都關心誰做主考官……這其中,唯一真正關心章淞到底如何死的,大約只有張寂了。




那些老臣走後,暮遜疲憊地喝了一盞茶,張寂才向他彙報:“臣去了章家靈堂,和章夫人打探。章夫人說章侍郎不擅飲酒,平時並不多飲……”




暮遜眉心閃過一絲不耐——他又不是真的在乎章淞怎麼死的。




暮遜打斷:“是舊皇派那些人出手的嗎?”




張寂頓一頓,答:“沒有證據。事發之時,宴請的大臣們大都在前宴,即使不在的,也有宮人證明他們行蹤無異……”




暮遜喃聲:“是了。他們在朝上質問聲那麼大,便是做戲,也過於用力。他們是不是真的懷疑是孤出手的……”




張寂:“武功高手可能更大。”




暮遜睫毛揚一下,不置可否。




張寂站在暮遜身邊,伸手蘸了桌上自己杯盞中的一點清水,輕輕寫了幾個名字:




“宮廷衛士二十二人,殿前都指揮使常羽,兵部郎中陳光遠,還有一位來京述職、暫時未離京的青州刺史趙英,最後還有一位……”




張寂不卑不亢,寫下了那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