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許夫人

 忽必烈下旨籤軍十萬,而這一次籤軍也可以說是整個蒙元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的簽發漢軍。

 不管是元朝武將所說的“益軍”還是忽必烈下旨所稱的“籤軍”,意思都差不多,都是簽發漢人丁壯當兵,也就是用強行抽調的丁壯組成軍隊。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抓壯丁。

 整個忽必烈一朝,簽發漢軍就高達二十萬之眾。

 加上蒙古一方擁有的蒙古、色目、漢軍總人數,應當有五十餘萬之眾。

 這些漢軍包括了原金國境內以及強行徵兵的,還包括新附軍在內。

 趙與珞把蒙元的兵力配置娓娓道來。

 現在的宋朝總兵力連人家蒙元的一個零頭都不夠。

 眾人聽了趙與珞的情報分析,也是一片唏噓。

 趙與珞的分析讓那些天天叫喊著北伐中原,決一死戰的將領們沉默不語。

 北伐?四萬對五十萬?這特麼的不是去北伐,是去送死。

 趙昺環視眾人,緩聲道:“朕曾言,北伐乃千秋之業,豈有一戰定乾坤之理。故,當徐圖緩進,步步為營,切不可操之過急。”

 “臣等謹遵官家教誨。”眾人齊聲應道,遂放下北伐執念,恭敬行禮。

 縱觀整個長達四十六年之久的宋蒙戰爭(1234-1279年),可以說是一場眾與寡的較量,宋軍人數遠遠超過了蒙元。

 同時又是一場強與弱的對抗。

 軍隊的戰鬥力並不是按照人數多寡而定的,更多的取決於軍隊的質量。這和人員配置、裝備、訓練以及管理密不可分。

 南宋軍隊人數雖然較多,但軍中盛行“專用賄賂”之風和“舉代之弊”,致使其戰鬥力日益低下。

 “無才能者、冒才能而進;無勞績者,冒勞績而用。”

 “孤寒者”難以晉升;“多貲(zi,一聲,同“資”)者”輕易顯榮。

 最扯蛋的是任人唯親的舉代制度,將領可不通過朝廷的批准便可以任命部將,只需要“徑自報名”呈報備案即可。

 人心渙散,綱紀蕩然,武備鬆弛,武藝低劣,所以虜騎一來,將士解體,少有為國用命者。

 崖山海戰張弘範僅有三萬人馬,李恆不過兩萬人而已,加起來五萬。

 反觀南宋小朝廷自福州入海,有正軍十七萬人,民兵三十萬人。

 即便是到了崖山,除去逃亡者之外,南宋尚且有二十萬軍民。又有陸秀夫、張世傑等人的苦苦支撐,終究還是無力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