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碩莫薯 作品

第162章 攻訐

 結果最近不知道怎麼的,老六精氣神越來越足,宮中也沒什麼天子身子欠安的傳聞,許多不知內情的臣子也就以為老六身體好了,太子還得再等等。 

 就比如今天,老六雙目炯炯有神,特意沒有佩戴玉冠,彷彿在宣示著某些事情一般。 

 隨著文德一聲開朝,三省開始奏事。 

 多是災民之事,雨季來臨,各道都有受災的地方,不過在朝廷英明領導下,災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三省之後是六部,六部也說的災民之事,各道都有受災的地方,不過在天子的英明領導下,災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三省和六部說的都是一個事,不過前者說的是“朝廷”英明領導,後者說的“天子”英明領導,最後雙方達成一致,如果災民沒有得到妥善安置,那麼並非是天子或者是朝廷不夠英明,而是地方官員的鍋,和京中沒關係。 

 總之,天子是英明的,朝廷是英明的,百官是英明的,只有地方官員不英明,如果連地方官員也英明的話,那麼就是災民們不懂事。 

 至於受災的百姓為什麼會“不懂事”,那大家就不知道了,反正還是那句話,天子英明,朝廷英明。 

 這就是朝堂,這就是百官,至少是大部分官員的真實寫照。 

 功勞,未必時時刻刻都有。 

 但是背鍋,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出現。 

 這也就導致了朝堂上的此種現象,任何事情,政事、軍事、民事,所有事情,一旦出現,先推卸責任,先將自己摘出去,確定有了退路,確定會全身而退後,才思考是否能撈到政績。 

 能夠來到這座大殿上朝都是中高級官員,混到了這種地位想要再向上走一走,不是靠一份功勞兩份功勞就可以的,可要是出過一次失誤,或是背一次鍋,半輩子的“奮鬥”全部付之東流。 

 三省六部奏完了事,沒等喻文州出來完成“任務”,九寺出來人了,九寺之中的太僕寺,而且還是太僕寺寺卿。 

 “臣,有事要奏,事關馬政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