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月去 作品

第 129 章 晉江文學城獨發

 消息是秦臨淵傳來的,倒也沒別的意思,只是盛京有大動作,必然要讓蕭秉承知曉。

 但信中秦臨淵不免唏噓,此刻他竟真的有些相信運道一說,去年新皇薨逝,不僅諸位王爺大臣,連他都想,最多半年,超不過一年,只要皇上無子,皇位必將不穩。

 但如今看,皇上把持朝政,不管是帝王心術還是手段,較前都不可同日而語。

 到手的皇位,豈有輕易交出去的道理。

 皇上此番並未像秦臨淵所想那般,等到沒有孩子到無可奈何的地步,再從宗室中選一子過繼立為太子,而是責令各王爺和藩王將兒子送進宮。

 既是看重也是警告,想想二王爺三王爺,嫡子都十幾歲了,也要進宮。

 若日後真沒有皇子出生,那極有可能太子會從這些公子中選。

 若是有了皇子,難道會把這些公子送回去嗎。

 有孩子留在宮中,能防止藩王造反。

 像黎王祿王嫡子多的,送進宮一個就送進宮一個,那只有一個的若日後出了事,也只能咬碎牙往肚子裡咽。

 皇上金口玉言,其他人豈敢抗旨。

 奉王此番算是把祿王給記恨上了,他本想讓祿王長長記性,結果自己的兒子也搭進去了。

 皇上此一招釜底抽薪當真絕妙,不過成王沒有孩子,更是唯一一個成婚卻無子的王爺。

 朝中此番動作,跟他沒有任何關係,倒真的躲了個清靜。

 秦臨淵此舉倒也不為別的,只是希望成王能更謹慎小心一些,做事三思而後行,莫要想當然。

 當初秦臨淵就是覺得,慶王說那番話,蕭秉承還有機會。

 如今看來,不知是機會還是劃破咽喉的利劍。

 孩子有時未見的是好事,慢慢,別看當初蕭秉承受牽連,不被先皇看重,倉促成婚離開盛京,到如今卻是最逍遙自在的一個。怎麼能不算好命呢?

 蕭秉承把前因後果和楚沂說完,“大約是有人等不及了,所以才惹皇上不快。”

 至於送進宮後怎樣,蕭秉承也說不準,不敢妄下斷言。

 到底是立為太子還是捧殺養廢,誰也不知道,但看皇上的樣子,絕對不是高興有人覬覦他的皇位,信中還寫,不許王妃進宮探望,這樣一來,宮中有什麼事只能探子打探。

 若是手伸得太長,肯定會惹皇上不快。

 黎王禹王等人離盛京遠,將孩子送進宮,還得些時日。

 蕭秉承這沒收到什麼聖旨,兩人實在沒有孩子,府上別說孩子,連個妾室都沒有,總不能把楚沂給送進宮去。

 楚沂這廂聽完愣了愣神,說道:“聖旨如此,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得遵旨。”

 蕭秉承明白,總不可能因為這事如當初慶王一般造反逼宮。

 楚沂馬上就要及笄了,她有些不安,問蕭秉承道:“如果咱們有孩子怎麼辦,難道也要送進宮去?”

 倘若兩人有了孩子,不管是明光帝還是別的王爺,定會命讓蕭秉承把孩子送進宮,不送就是抗旨不遵,若是送了,自己的孩子又怎麼捨得?

 蕭秉承安撫道:“你放心,我來想辦法。”

 如今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生,至少明光帝不會下旨讓二人生孩子。

 不過楚沂本來也不想這麼早就生孩子,如今倒也合了她的心意。

 蕭秉承握住楚沂的手,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可以請府醫開避孕的湯藥,給男子吃總比給女子吃好。

 他覺得自己身強體壯,吃些湯藥也無礙。

 其他時候行事務必小心,兩人置身事外,必定有人想把兩人給拉進去。

 朝中動盪,有人覺得多個人必定多分成算,哪怕身在永城也受影響。

 蕭秉承:“也別太擔心,哪怕一輩子不要孩子,我也願意。”

 楚沂只能點點頭,聽這消息,她心裡有些不好受,晚飯都沒用多。到了深夜,肚子又餓,蕭秉承找來點心吃了兩塊。

 肚子飽了,楚沂才睡得著。

 此日,腦子裡一片清明,心裡也想通了。

 她一個尚未及笄,還沒跟蕭秉承圓房的人,就不必擔心孩子的事兒,就算有了,十月懷胎,也得等明年再說。

 早操這個心只會讓自己徒增煩惱,其他什麼用處都沒有,況且這道聖旨對她和蕭秉承來說是好事,至少聖上不會盯著他們兩個,甚至覺得兩人安分守己。

 不過也並非所有人都想拿兒子去謀前程,至少早就前往封地的禹王等人,知自己才幹勢力不如其他人,況且去封地早,根本沒有這種想法。

 如今孩子養大了,禹王的長子馬上要議親生子,結果還要送個兒子進宮,簡直荒誕可笑。

 如此一來只能讓八歲的小兒子進宮。

 聖旨就是聖旨,誰也不敢抗旨不遵。

 只不過此舉還是讓不少人積了怨氣,尤其是黎王。

 黎王不管皇上是受誰刺激才下旨,只覺得此舉皇上是想趕盡殺絕。雖然早些年有過

爭儲心思,可如喪家之犬一般去了犁安,這一年來日子並不好過,本來稅收就不拿多少銀子,結果都還借給了當地百姓。

 他兒子多,難道不得為子孫後代綢繆?

 這一年下來,好不容易才安頓,日子也算好了點,結果一到聖旨就要把孩子送進宮。

 進宮為質。

 他長子七歲,幼子才三歲,送哪個進宮都捨不得。

 黎王妃沒日沒夜地哭掉眼淚,“皇上怎麼不把咱們逼死,直接全家賜死,什麼都省了。把我們趕到黎安這樣鳥不拉屎的地方就算了,還得把兒子送進宮,到底是哪個天殺的想出這樣的主意。自己沒有孩子,還要搶別人的孩子。”

 黎王黎王妃哭得陣陣頭疼,他道:“好了好了,別哭了,只知道哭,你還知道什麼?”

 黎王妃抹著眼淚道:“不哭就有辦法了嘛,如今連哭一哭都不成嗎?還得歡天喜地地收拾東西把人送走,皇上才高興!”

 黎王面色陰沉,他咬了咬牙道:“實在欺人太甚!本王被趕到犁安,如今也是安分守己,為何還要逼著本王?”

 黎王寵愛嫡子,他道:“你也別哭了,允南和允輝年紀差不多,他生母不在,就替允輝去盛京。”

 反正兄弟二人相貌相似,讓蕭允南去也沒人發現。

 黎王妃的確動過這個念頭,但一想若是此事失敗,恐怕給一家招禍。

 七歲的孩子,並非心思縝密的大人。

 甚至她還想過,若是日後皇上依舊沒孩子,而蕭允南又得了皇上青眼,被立為太子,那可如何是好。

 豈不是她奪了自己兒子的皇位。

 黎王妃擦了擦眼淚,說道:“允南也才七歲,妾身怕他撐不住事,萬一事敗,那可是欺君之罪,如此一來,倒不如讓允輝去。”

 至於幼子,黎王妃壓根就沒想過。

 幼子年紀小,照顧自己都難,一個人回盛京,怎麼可能應付得來。而且長子已經啟蒙了,回盛京讀書,未見得是壞事。

 黎王嘆了口氣,扶額道:“若本王得父皇看重,就不會讓你們受這些委屈。”

 黎王妃抿了抿唇,“王爺不必這般說,天潢貴胄的身份已是多少人可望不可及的,您給了他這些,允輝怎能忘本,反過來怪王爺您。”

 “凡事不能只看一面,王爺已經做得很好了,有些事不可強求,說不準日後允輝得皇上看重,能走向那個位置,到時回報王爺,也不枉王爺一番苦心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