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月去 作品

第 138 章 晉江文學城獨發

 如此一來,便能顯出登上皇位的皇子和淪為藩王的皇子之間差距來。()?()

 像黎王這樣孩子多的,隻立一子為世子,其餘的若無功績,只能淪為庶民,世子承爵為國公,也無封地。()?()

 相反,三代一削,還和皇室沾親帶故。()?()

 明光帝想,先皇放心趙王大約是因為是他的親兒子,但他不放心,所以先遣西北兩位將軍,慢慢分權制衡。

 7將月去提醒您《楚三姑娘苟命日常》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7197$?$?7

 ()?()

 還是自己的人用著放心。

 等數年後朝中幾個王爺傳位於世子,爵位一削,封地也沒了,朝廷不養酒囊飯袋,各地田賦充入國庫,到時國庫充盈,海晏河清。

 明光帝行事果斷,聖旨跟著蕭允錚蕭允楓一起送去了西北和鹿城。

 西北偏寒,他選了兩位武將,官職只在趙王之下,一同護送蕭允錚回趙王府。

 臘月初,蕭允楓回到鹿城,禹王連同府上王妃一同接旨,心中久久不能平復。

 這也就是說藩王前往封地,對子嗣並沒有什麼好處,甚至還不如留在盛京。

 想想都是皇子皇孫,一脈相承,命運卻大不相同,實在難以讓人心平氣和地接受。

 聽著聖旨上條條句句彰顯天恩浩蕩,實則趕盡殺絕,根本就容不下他們。

 從把各家公子接進宮就能窺見一二了。

 禹王年過三十,送走了禮部官員和宣旨太監後,拉著王妃把屋門一關,哭喪著一張臉,既心疼兒子受苦,又對聖旨無可奈何。

 “早知就不聽五弟的話,非要把兒子接回來,路上顛簸受苦不算,如今爵位還削了。日後留給楓兒的只有一等公爵,別的孩子更是什麼都沒有,這家底尚不如盛京世家數代累積,我這……還不如把我的命一同要去算了。”

 什麼天潢貴胄,還不如世家子弟能安穩一聲。

 欺人太甚。

 想想禹王早早就藩了,這些年的銀錢半數多都搭在了百姓身上,都沒給自己的孩子留什麼。

 禹王能寫奏章進京是因為趙王給了不少好處,這些年他和蕭秉承一樣,借錢給當地百姓,想著日後百姓富裕起來,銀子的缺口也能填上。

 自己日子算不得貧苦,但也花出去了不少銀子,趙王出手大方,他和王妃也想孩子早些回來,畢竟到了議親的年紀,所以,便答應了。

 就有了兩封奏章一前一後送去之事。

 誰知一封奏章招來這等禍事,皇上下令削藩,本來藩王就無甚權力,只享個百姓供奉,日後連供奉都沒有了,換誰誰樂意。

 禹王如今真後悔,後悔聽了趙王的話,那些金銀珠寶,哪裡比得過子孫後代的福廕。

 王妃也是一臉哀愁,她道:“現在說這些也晚了,這麼多兄弟,別的王爺也躲不開,不過是早晚的事。眼下還不如好好想想該怎麼辦,咱們就這麼接了聖旨嗎?一點餘地都沒有嗎。”

 禹王苦笑道:“還能怎麼辦?我要兵沒兵,要權沒權,早知是這麼個結果,還不如當初擁立大哥,如今只能我覥著臉多在位幾年,然後再把爵位傳給楓兒,除此之外實在沒有別的辦法了。”

 這樣還多積攢些家業,再教導孩子兄友弟恭,別像他們一樣。

 禹王想,如今手裡有兵的只有趙王,但他覺得趙王就算反,也不會直接反了。

 是不該這麼直接接下聖旨,在外藩王有六位,十三弟年紀最小,如今還沒有孩子,大約也不能體會其中的深意。

 他年紀最大,該與其他藩王合計合計,只不過藩王無詔不得離開封地,更不能進京,想要商量都成了一件難事。

 封地的確是山清水秀,他無大才,早來封地,享天倫之樂也是自在。這是個好地方,但如今卻成了困著他的牢籠。

 臘月初,永城下了場薄雪,碎鹽粒兒似的,落在地上,薄薄一層,腳踩上去就化開了,留下一個腳印。

 丫鬟們知楚沂喜歡賞雪,臘月才下這麼一場,特意留了一片,小心繞著走。

 湖邊也不敢有人過去,今年天算不得太寒,湖面只薄薄一層冰,這會兒正一片銀白。

 若是以往楚沂定支個小桌子,然後煮茶賞雪,畢竟盼了許久,說不準下午雪就停了化了。

 但今日的確沒有那個心。

 皇上下令削藩,因為永城離盛京遠,二人現在才得到消息。

 雖然削的是禹王的爵位,其他藩王還相安無事,但是都是藩王,誰也逃不掉,楚沂甚至不知,給他們的聖旨什麼時候到。

 也許是今日下午,也可能是明日後日。

 楚沂只覺得這日來得太快,才三千私兵,很多都才十幾歲。

 說實話,既然皇上下令,那再多準備也無用,圈養私兵,真要養幾十年,必定掏空家底。

 若接了聖旨,幾年後這些人可怎麼辦?哪兒來的回哪兒去,萬一有誰走漏風聲

,對他們就是滅頂之災。

 對這些人也不是好事,好好的日子,平白被蹉跎。

 兩人坐在榻上,蕭秉承拉著楚沂的手,許久沒發一言,他以為,至少等明年後年,朝中才會有大動作。

 楚沂又嘆了口氣,蕭秉承伸手把她攬到懷裡,說道:“如今聖旨還沒下來,皇上大抵在觀望,你我先不用太過擔心。”

 至於觀望什麼,自然是看禹王是心平氣和地接受,還是不滿削藩。

 若是不滿,大可看不滿到什麼地步,是否有轉圜餘地,若想反,大可殺雞儆猴。

 聖旨是天子旨意,為臣子的只有遵從的份兒。

 若禹王接受,再把刀伸向其他地方,有禹王開路,其他地方也好做。

 蕭秉承道:“我們還有時間。”

 其實也不算早了,畢竟前朝就經歷過削藩,依著現如今的律法,藩王無實權,各地官員暗中朝藩王借錢,既鞏固了皇權,也對百姓有益。

 再削當真是一點活路都不給人留。

 楚沂和蕭秉承如今沒什麼銀子,這還是有楚盈在前頭頂著,日後傳位於孩子,大概比不上楚國公府。

 楚沂心想,當初先皇在時,諸多皇子爭皇位爭得頭破血流,甚至還有人被圈禁、賜死,更有還在腹中就被害,早早夭折的。

 如今先皇不在,新皇繼位,還要削藩,生怕在外的兄弟造反,是不是隻有都死在外面皇上才安心。

 削藩是大事,大事之後還有無盡的小事。削藩之後還有什麼,皇上又要疑心誰,誰也不知道。

 這明面上什麼都沒做,都要被疑心,若真的做了什麼,豈不得當即被處死。

 蕭秉承如今只能往好處想,他更怕楚沂瞎想,只能先安慰道:“再有個幾十年,興許朝中律法就變了。”

 要是有孩子,這幾十年也能為孩子攢下家業,且看皇上的意思,哪位王爺的公子被送回封地,哪位王爺的爵位就要被削。

 沒送回去的如今還沒動作,蕭秉承和楚沂沒有孩子,如今倒是被皇上拋之於腦後。

 楚沂如今也不知說什麼好,但凡事不能光往好處想,夫妻倆這麼幹巴巴坐著,坐了半晌,楚沂問道:“若是趙王反了,王爺會怎麼做?”

 禹王大概率不會反,老好人一個。

 蕭秉承道:“我無兵權,當然是聽皇上吩咐。”

 從西北打入盛京需要不少時間和兵力,倘若趙王無詔離開封地,自會被扣上反賊的帽子。

 若如今不反,只會越拖越晚,等到兵權稀釋,最後沒能力反了。

 一個是反賊,一個是皇上,縱使皇上有錯,作為臣子的,要站在哪邊也不用多說。

 楚沂看著蕭秉承的眼睛,問道:“可若戰火牽連到永城怎麼辦,王爺難道不管嗎。”

 蕭秉承握緊楚沂的手說道:“天下危亡匹夫有責,若是牽連到百姓我自會管。”

 怎麼可能不管呢,一地藩王受百姓供奉,那也要為百姓做事,給百姓庇護,不是單單地借些銀子就成的。

 蕭秉承的確想養精蓄銳,只要不到非出手不可的地步,不會把私兵的事顯露於人前。

 若是皇上發現他暗中養兵,只能朝著皇位使勁兒,不然最後也是被疑心致死。

 楚沂聞言點了點頭,蕭秉承能心繫百姓,而不是想著趁亂明哲保身渾水摸魚,這就夠了。

 他說得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她也不希望蕭秉承是個怕事的懦夫,她耳朵貼著蕭秉承的胸口,“那就等等看。”

 蕭秉承道:“趙王若真反了,也未見得能成事。行軍打仗不僅需要兵馬,還需要糧草。”

 西北苦寒,雖地廣卻人稀,土地偏硬,不宜種植作物。若無糧草,也不知能堅持多久。

 但若趙王一路南下,勢如破竹,那就另說了。

 兩人抱在一起,外面雪聲輕微,明知下雪卻如此寂靜,倒顯得分外安定。

 兩人這麼抱了一會兒,晚上簡單用了些吃食。

 楚沂實在沒什麼胃口,

 蕭秉承還要去林中看看,他問楚沂今日可還要賞雪,楚沂道:“永城的雪不好看,若日後有機會回盛京再看吧。天怪冷的,王爺路上當心些,也早些回來。”

 蕭秉承伸手抱了抱楚沂,“今日出門晚,回來應該也晚些,你不必等我,早些睡。”

 楚沂身後跟著兩個丫鬟,丫鬟也盼著蕭秉承回來,這樣夜裡不用值守。

 楚沂送蕭秉承去馬房,然後看著他從側門出去,這才撐著傘回正院。

 永城的成王府仿的是江南園林,下雪景色格外動人,楚沂粗粗看了幾眼,便回屋躺著了。

 彼時,送趙王世子和聖旨的車隊才到了西北。

 這是穿過大漠雪原,歷經艱辛才到的西北,一路上風雪交加,便是這樣的地方,有趙王駐守一方護百姓周全。

 聖旨是趙王跪下接的,聽完聖旨後,他起來直接斬了宣讀聖旨的太監。

 熱血灑了一地,那

太監眼還睜著就沒了氣,血灑在雪地上,也灑在了聖旨上。

 眾人見狀大亂,趙王下令,把送來分權的兩位將軍綁了,關進了王府柴房。

 血浸溼了大片厚雪,西北氣候嚴寒,不似盛京風景壯麗,常年不見鮮花,趙王道:“今日有紅梅可看,倒是一番盛景。”

 此一番殺雞儆猴,嚇得送蕭允錚回來的禮部大臣、宮人、宮侍都兩股戰戰,瑟瑟發抖。

 趙王對禮部大臣道:“回去告訴皇上,這聖旨本王不接。西北乃朝中要塞,也不是隨便兩人過來就能指指點點的。”

 趙王在這些兄弟裡個子算是高的,國字臉,因飽經風霜,明明二十多歲,看起來卻像三十多的。

 劍下亡魂多,所以一身煞氣,蕭允錚從馬車上下來,雖然腳和手沒好全,但還是走到趙王身邊行禮,“見過父親。”

 若非蕭允錚設計讓自己受傷,這會兒還在宮中。

 趙王拍了拍他肩膀,道:“好好養傷,別落下病根。”

 此舉雖未真的反了,但和造反無異。天子聖旨,自然不可能收回去。

 而趙王也未下定決心造反,正如蕭秉承所說,造反不僅需要兵馬,還需要糧草。

 西北苦寒,若是沒有糧草,也堅持不了太久。

 他這身軍功,不全靠自己,也靠朝中糧草不斷。

 倘若明光帝收回成命,那他自然可以做個好臣子,為越朝建功立業,駐守西北。教養子女,再培養一個將軍繼承衣缽。

 倘若逼他造反,這皇帝換誰當不是當。

 送蕭允錚回來的大人和宮侍連口熱水都沒喝上,就被迫原路返回盛京了。

 兩位將軍雖有聖旨,可聖旨被燒了,他們二人被趙王綁在柴房。

 如果他們投靠趙王,那留在盛京的家人必然不會好過。倘若不降,自己受苦不說,平白成了趙王洩憤的工具,最後只有死路一條。

 時值冬月,西北比盛京要嚴寒得多,在柴房裡被門縫窗縫的冷風吹著,沒一會兒身上就凍僵了。

 這兒發生的事已八百里加急傳回盛京,但也花了幾日功夫,臘月十二明光帝收到消息,不由心口一悶。

 御書房內,趙太傅等人,一一看過信件,卻都低著頭誰也沒開口。

 明光帝目光暗沉,“你們怎麼看。”

 兵部尚書硬著頭皮道:“這些年來趙王在西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西北乃越朝要塞,也是趙王駐守多年,懂得與羌族迂迴交戰。皇上平白派去兩位官員,與朝政無益呀。”

 秦臨淵沒有說話,又有人站出來道,“皇上派兩位將軍過去是為輔佐之意,難不成西北要塞,別人就插不得手了嗎?那等百年之後又該如何。

 趙王這般舉措和霸佔著西北自立為王有何區別?那區別倒也不小,自立為王可什麼都靠自己,哪兒有伸手朝著朝廷要錢的。年年戰馬糧草要什麼給什麼,其他地方勒緊褲腰帶,倒養虎為患了,都給出不是來了。”

 說話的是戶部尚書,年年兵部要錢要糧,可不是個小數目。

 這話倒也有幾分在理,西北戰事吃緊時,從未短缺過什麼,不能把戰功都算成趙王一個人的頭上。

 皇上揮了揮手,“太傅。”

 趙太傅坐在椅子上,他年紀大了,明光帝憐惜他年邁,才賜了座。

 他捋了捋鬍子說道:“不管如何,趙王此番藐視君王,都是他的過錯。西北要塞,必須慎之重之,倘若失了西北,朝中必受羌族之苦。羌族尤善養戰馬,越朝冬日休養生息,而羌族屢屢在冬日進犯,百姓苦不堪言。皇上,西北斷不可失。倘若不收回聖意,到時內憂外患,受苦的還是百姓。”

 趙太傅此言還算中肯,但明光帝聽完說道:“那等著過了冬,給了糧草兵馬,朕再看著他揮兵南下,攻進盛京嗎?

 你們看他可有一絲把朕放在眼裡,朕看他言辭懇切,思子心切,就把趙王世子送回去了,那些侍衛大臣連日連夜護送,他就當著那麼多人面,直接把宣旨太監給殺了。這般放肆,到底他是皇上還是朕是皇上!”

 明光帝:“整個越朝這麼大,難不成還沒有人能頂替趙王的位置了?”

 可如今就算有人能頂替,那也去不成西北。趙王豈會乖乖交出兵符,而西北連著諸城,若趙王有心謀反,西北百姓視他為戰神,豈不是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拿下好幾個城池。

 但皇上說得也沒毛病,若是收回聖旨,那金口玉言也就不作數了。甚至越朝百姓會覺得皇上忌憚趙王。

 一個皇上忌憚臣子,傳出去豈不讓人笑話。

 君威不可侵犯,若是早些沒有亂七八糟的事兒,能相安無事就好了。

 不過現在說這些為時已晚,趙王殺了宣旨太監,挾持了兩位將軍,是君臣是臣,此番已經不是一個臣子該做的了。

 趙太傅咳了兩聲道:“到如今這個地步,皇上當以大事為重,王爺也該如此。皇上和王爺離得甚遠,有些事情也許王爺誤會了,不如找一人前往西北,說服王爺,當以

百姓為重,更勿傷了兄弟情分。”

 趙太傅的意思是,找一人遊說趙王,如果能回到從前,自是最好,能相安無事,趙王鎮守西北,皇上亦可派大臣前往,削藩的事慢慢來。

 有趙王鎮守西北,羌族不敢來犯,這自然最好不過了。

 反與不反,削與不削,如今定奪都太過草率。

 江山社稷,百姓為重,君臣次之。

 秦臨淵道:“臣附議。”

 六部尚書見此,俱低著頭道:“臣等附議。”

 明光帝按了按眉心,問道:“那派誰前往?”

 趙太傅站起來,動作顫顫巍巍地,“老臣願一試。”

 明光帝看趙太傅站起來都費勁兒,趕緊給張德使眼色讓他扶趙太傅坐下。這般身子骨,真去了西北,都不見得能走幾里路,路上都能給顛散了,更別說別的了。

 明光地道:“太傅年事已高,就留在盛京吧。”

 他目光在六部尚書身上流連片刻,見秦臨淵頭微微抬起,問:“秦大人,你可願前往西北。”

 秦臨淵低著頭道:“臣義不容辭,不過皇上與趙王,既是君臣又是兄弟。臣一人恐怕不足……”

 明光帝道:“依你之見,該派哪個王爺同去?”

 這並不是什麼好差事,秦臨淵也是怕事敗,自己一人被怪罪。

 他道:“此事宜早不宜遲,如今在盛京的王爺,有奉王英王祿王,論年紀奉王年長些,論親疏是祿王外祖跟趙王母家關係親近些。”

 奉王行九,英王行十,祿王排十二,都是在盛京的王爺,能即刻出發。

 秦臨淵也善揣摩聖意,當初命所有公子進宮,雖是祿王的主意,但少不了奉王在其中添油加醋,此提議皇上定會應允。

 奉王是留在盛京的幾個兄弟中年紀最大的,祿王亦有野心,總之,這種差事讓成王去並不合適,況且蕭秉承人在永城,離得遠。

 若是能借此機會除掉一位王爺,對日後也有所助益。

 明光地點點頭,“也好,朕就命你和奉王一同前往,將此事說清,安頓好兩位將軍。”

 秦林淵道:“微臣領旨。”

 金口玉言萬沒有收回明瞭盛京的情況,只不過雖然在朝為官多年,如今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趙王已有反意,蕭秉承如今最好還是按兵不動。

 信中他又寫明光帝身子不好,偶有吐血,希望這些能幫上蕭秉承。

 天的確冷,若是趙太傅出門自是受不住,秦臨淵呼吸間都吐露白氣,一片冰雪間,坐上馬車朝著西北去。

 日夜兼程,半個多月也該到了。

 馬上就要過年了,路上秦臨淵,還見不少人置辦年貨,歡聲笑語。

 進了臘月這一年也快過完了,楚沂和蕭秉承又在永城待了一年。

 今年收成好,百姓日子不錯,楚沂偶爾出門,能見他們臉上帶笑,卻根本不知朝中變動。

 皇上命秦大人和奉王前往西北,趙王脾氣再硬,也不會直接斬了秦臨淵和奉王的腦袋。

 不過只有兩種結果,要麼趙王不讓步,皇上收回成命,藩王三代一削,要麼趙王退讓,等著兩位將軍立功,權力被慢慢分食。

 作者有話要說

 將月去向你推薦他的其他小說:

 :,

 :,

 :,

 :,

 希望你也喜歡

 如此一來,便能顯出登上皇位的皇子和淪為藩王的皇子之間差距]更新,記住[(.)]????????

 ()?()

 像黎王這樣孩子多的,隻立一子為世子,其餘的若無功績,只能淪為庶民,世子承爵為國公,也無封地。()?()

 相反,三代一削,還和皇室沾親帶故。()?()

 明光帝想,先皇放心趙王大約是因為是他的親兒子,但他不放心,所以先遣西北兩位將軍,慢慢分權制衡。()?()

 還是自己的人用著放心。

 等數年後朝中幾個王爺傳位於世子,爵位一削,封地也沒了,朝廷不養酒囊飯袋,各地田賦充入國庫,到時國庫充盈,海晏河清。

 明光帝行事果斷,聖旨跟著蕭允錚蕭允楓一起送去了西北和鹿城。

 西北偏寒,他選了兩位武將,官職只在趙王之下,一同護送蕭允錚回趙王府。

 臘月初,蕭允楓回到鹿城,禹王連同府上王妃一同接旨,心中久久不能平復。

 這也就是說藩王前往封地,對子嗣並沒有什麼好處,甚至還不如留在盛京。

 想想都是皇子皇孫,一脈相承,命運卻大不相同,實在難以讓人心平氣和地接受。

 聽著聖旨上條條句句彰顯天恩浩蕩,實則趕盡殺絕,根本就容不下他們。

 從把各家公子接進宮就能窺見一二了。

 禹王年過三十,送走了禮部官員和宣旨太監後,拉著王妃把屋門一關,哭喪著一張臉,既心疼兒

子受苦,又對聖旨無可奈何。

 “早知就不聽五弟的話,非要把兒子接回來,路上顛簸受苦不算,如今爵位還削了。日後留給楓兒的只有一等公爵,別的孩子更是什麼都沒有,這家底尚不如盛京世家數代累積,我這……還不如把我的命一同要去算了。”

 什麼天潢貴胄,還不如世家子弟能安穩一聲。

 欺人太甚。

 想想禹王早早就藩了,這些年的銀錢半數多都搭在了百姓身上,都沒給自己的孩子留什麼。

 禹王能寫奏章進京是因為趙王給了不少好處,這些年他和蕭秉承一樣,借錢給當地百姓,想著日後百姓富裕起來,銀子的缺口也能填上。

 自己日子算不得貧苦,但也花出去了不少銀子,趙王出手大方,他和王妃也想孩子早些回來,畢竟到了議親的年紀,所以,便答應了。

 就有了兩封奏章一前一後送去之事。

 誰知一封奏章招來這等禍事,皇上下令削藩,本來藩王就無甚權力,只享個百姓供奉,日後連供奉都沒有了,換誰誰樂意。

 禹王如今真後悔,後悔聽了趙王的話,那些金銀珠寶,哪裡比得過子孫後代的福廕。

 王妃也是一臉哀愁,她道:“現在說這些也晚了,這麼多兄弟,別的王爺也躲不開,不過是早晚的事。眼下還不如好好想想該怎麼辦,咱們就這麼接了聖旨嗎?一點餘地都沒有嗎。”

 禹王苦笑道:“還能怎麼辦?我要兵沒兵,要權沒權,早知是這麼個結果,還不如當初擁立大哥,如今只能我覥著臉多在位幾年,然後再把爵位傳給楓兒,除此之外實在沒有別的辦法了。”

 這樣還多積攢些家業,再教導孩子兄友弟恭,別像他們一樣。

 禹王想,如今手裡有兵的只有趙王,但他覺得趙王就算反,也不會直接反了。

 是不該這麼直接接下聖旨,在外藩王有六位,十三弟年紀最小,如今還沒有孩子,大約也不能體會其中的深意。

 他年紀最大,該與其他藩王合計合計,只不過藩王無詔不得離開封地,更不能進京,想要商量都成了一件難事。

 封地的確是山清水秀,他無大才,早來封地,享天倫之樂也是自在。這是個好地方,但如今卻成了困著他的牢籠。

 臘月初,永城下了場薄雪,碎鹽粒兒似的,落在地上,薄薄一層,腳踩上去就化開了,留下一個腳印。

 丫鬟們知楚沂喜歡賞雪,臘月才下這麼一場,特意留了一片,小心繞著走。

 湖邊也不敢有人過去,今年天算不得太寒,湖面只薄薄一層冰,這會兒正一片銀白。

 若是以往楚沂定支個小桌子,然後煮茶賞雪,畢竟盼了許久,說不準下午雪就停了化了。

 但今日的確沒有那個心。

 皇上下令削藩,因為永城離盛京遠,二人現在才得到消息。

 雖然削的是禹王的爵位,其他藩王還相安無事,但是都是藩王,誰也逃不掉,楚沂甚至不知,給他們的聖旨什麼時候到。

 也許是今日下午,也可能是明日後日。

 楚沂只覺得這日來得太快,才三千私兵,很多都才十幾歲。

 說實話,既然皇上下令,那再多準備也無用,圈養私兵,真要養幾十年,必定掏空家底。

 若接了聖旨,幾年後這些人可怎麼辦?哪兒來的回哪兒去,萬一有誰走漏風聲,對他們就是滅頂之災。

 對這些人也不是好事,好好的日子,平白被蹉跎。

 兩人坐在榻上,蕭秉承拉著楚沂的手,許久沒發一言,他以為,至少等明年後年,朝中才會有大動作。

 楚沂又嘆了口氣,蕭秉承伸手把她攬到懷裡,說道:“如今聖旨還沒下來,皇上大抵在觀望,你我先不用太過擔心。”

 至於觀望什麼,自然是看禹王是心平氣和地接受,還是不滿削藩。

 若是不滿,大可看不滿到什麼地步,是否有轉圜餘地,若想反,大可殺雞儆猴。

 聖旨是天子旨意,為臣子的只有遵從的份兒。

 若禹王接受,再把刀伸向其他地方,有禹王開路,其他地方也好做。

 蕭秉承道:“我們還有時間。”

 其實也不算早了,畢竟前朝就經歷過削藩,依著現如今的律法,藩王無實權,各地官員暗中朝藩王借錢,既鞏固了皇權,也對百姓有益。

 再削當真是一點活路都不給人留。

 楚沂和蕭秉承如今沒什麼銀子,這還是有楚盈在前頭頂著,日後傳位於孩子,大概比不上楚國公府。

 楚沂心想,當初先皇在時,諸多皇子爭皇位爭得頭破血流,甚至還有人被圈禁、賜死,更有還在腹中就被害,早早夭折的。

 如今先皇不在,新皇繼位,還要削藩,生怕在外的兄弟造反,是不是隻有都死在外面皇上才安心。

 削藩是大事,大事之後還有無盡的小事。削藩之後還有什麼,皇上又要疑心誰,誰也不知道。

 這明面上什麼都沒做,都要被疑心,若

真的做了什麼,豈不得當即被處死。

 蕭秉承如今只能往好處想,他更怕楚沂瞎想,只能先安慰道:“再有個幾十年,興許朝中律法就變了。”

 要是有孩子,這幾十年也能為孩子攢下家業,且看皇上的意思,哪位王爺的公子被送回封地,哪位王爺的爵位就要被削。

 沒送回去的如今還沒動作,蕭秉承和楚沂沒有孩子,如今倒是被皇上拋之於腦後。

 楚沂如今也不知說什麼好,但凡事不能光往好處想,夫妻倆這麼幹巴巴坐著,坐了半晌,楚沂問道:“若是趙王反了,王爺會怎麼做?”

 禹王大概率不會反,老好人一個。

 蕭秉承道:“我無兵權,當然是聽皇上吩咐。”

 從西北打入盛京需要不少時間和兵力,倘若趙王無詔離開封地,自會被扣上反賊的帽子。

 若如今不反,只會越拖越晚,等到兵權稀釋,最後沒能力反了。

 一個是反賊,一個是皇上,縱使皇上有錯,作為臣子的,要站在哪邊也不用多說。

 楚沂看著蕭秉承的眼睛,問道:“可若戰火牽連到永城怎麼辦,王爺難道不管嗎。”

 蕭秉承握緊楚沂的手說道:“天下危亡匹夫有責,若是牽連到百姓我自會管。”

 怎麼可能不管呢,一地藩王受百姓供奉,那也要為百姓做事,給百姓庇護,不是單單地借些銀子就成的。

 蕭秉承的確想養精蓄銳,只要不到非出手不可的地步,不會把私兵的事顯露於人前。

 若是皇上發現他暗中養兵,只能朝著皇位使勁兒,不然最後也是被疑心致死。

 楚沂聞言點了點頭,蕭秉承能心繫百姓,而不是想著趁亂明哲保身渾水摸魚,這就夠了。

 他說得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她也不希望蕭秉承是個怕事的懦夫,她耳朵貼著蕭秉承的胸口,“那就等等看。”

 蕭秉承道:“趙王若真反了,也未見得能成事。行軍打仗不僅需要兵馬,還需要糧草。”

 西北苦寒,雖地廣卻人稀,土地偏硬,不宜種植作物。若無糧草,也不知能堅持多久。

 但若趙王一路南下,勢如破竹,那就另說了。

 兩人抱在一起,外面雪聲輕微,明知下雪卻如此寂靜,倒顯得分外安定。

 兩人這麼抱了一會兒,晚上簡單用了些吃食。

 楚沂實在沒什麼胃口,

 蕭秉承還要去林中看看,他問楚沂今日可還要賞雪,楚沂道:“永城的雪不好看,若日後有機會回盛京再看吧。天怪冷的,王爺路上當心些,也早些回來。”

 蕭秉承伸手抱了抱楚沂,“今日出門晚,回來應該也晚些,你不必等我,早些睡。”

 楚沂身後跟著兩個丫鬟,丫鬟也盼著蕭秉承回來,這樣夜裡不用值守。

 楚沂送蕭秉承去馬房,然後看著他從側門出去,這才撐著傘回正院。

 永城的成王府仿的是江南園林,下雪景色格外動人,楚沂粗粗看了幾眼,便回屋躺著了。

 彼時,送趙王世子和聖旨的車隊才到了西北。

 這是穿過大漠雪原,歷經艱辛才到的西北,一路上風雪交加,便是這樣的地方,有趙王駐守一方護百姓周全。

 聖旨是趙王跪下接的,聽完聖旨後,他起來直接斬了宣讀聖旨的太監。

 熱血灑了一地,那太監眼還睜著就沒了氣,血灑在雪地上,也灑在了聖旨上。

 眾人見狀大亂,趙王下令,把送來分權的兩位將軍綁了,關進了王府柴房。

 血浸溼了大片厚雪,西北氣候嚴寒,不似盛京風景壯麗,常年不見鮮花,趙王道:“今日有紅梅可看,倒是一番盛景。”

 此一番殺雞儆猴,嚇得送蕭允錚回來的禮部大臣、宮人、宮侍都兩股戰戰,瑟瑟發抖。

 趙王對禮部大臣道:“回去告訴皇上,這聖旨本王不接。西北乃朝中要塞,也不是隨便兩人過來就能指指點點的。”

 趙王在這些兄弟裡個子算是高的,國字臉,因飽經風霜,明明二十多歲,看起來卻像三十多的。

 劍下亡魂多,所以一身煞氣,蕭允錚從馬車上下來,雖然腳和手沒好全,但還是走到趙王身邊行禮,“見過父親。”

 若非蕭允錚設計讓自己受傷,這會兒還在宮中。

 趙王拍了拍他肩膀,道:“好好養傷,別落下病根。”

 此舉雖未真的反了,但和造反無異。天子聖旨,自然不可能收回去。

 而趙王也未下定決心造反,正如蕭秉承所說,造反不僅需要兵馬,還需要糧草。

 西北苦寒,若是沒有糧草,也堅持不了太久。

 他這身軍功,不全靠自己,也靠朝中糧草不斷。

 倘若明光帝收回成命,那他自然可以做個好臣子,為越朝建功立業,駐守西北。教養子女,再培養一個將軍繼承衣缽。

 倘若逼他造反,這皇帝換誰當不是當。

 送蕭允錚回來的大人和宮侍連口熱水都沒

喝上,就被迫原路返回盛京了。

 兩位將軍雖有聖旨,可聖旨被燒了,他們二人被趙王綁在柴房。

 如果他們投靠趙王,那留在盛京的家人必然不會好過。倘若不降,自己受苦不說,平白成了趙王洩憤的工具,最後只有死路一條。

 時值冬月,西北比盛京要嚴寒得多,在柴房裡被門縫窗縫的冷風吹著,沒一會兒身上就凍僵了。

 這兒發生的事已八百里加急傳回盛京,但也花了幾日功夫,臘月十二明光帝收到消息,不由心口一悶。

 御書房內,趙太傅等人,一一看過信件,卻都低著頭誰也沒開口。

 明光帝目光暗沉,“你們怎麼看。”

 兵部尚書硬著頭皮道:“這些年來趙王在西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西北乃越朝要塞,也是趙王駐守多年,懂得與羌族迂迴交戰。皇上平白派去兩位官員,與朝政無益呀。”

 秦臨淵沒有說話,又有人站出來道,“皇上派兩位將軍過去是為輔佐之意,難不成西北要塞,別人就插不得手了嗎?那等百年之後又該如何。

 趙王這般舉措和霸佔著西北自立為王有何區別?那區別倒也不小,自立為王可什麼都靠自己,哪兒有伸手朝著朝廷要錢的。年年戰馬糧草要什麼給什麼,其他地方勒緊褲腰帶,倒養虎為患了,都給出不是來了。”

 說話的是戶部尚書,年年兵部要錢要糧,可不是個小數目。

 這話倒也有幾分在理,西北戰事吃緊時,從未短缺過什麼,不能把戰功都算成趙王一個人的頭上。

 皇上揮了揮手,“太傅。”

 趙太傅坐在椅子上,他年紀大了,明光帝憐惜他年邁,才賜了座。

 他捋了捋鬍子說道:“不管如何,趙王此番藐視君王,都是他的過錯。西北要塞,必須慎之重之,倘若失了西北,朝中必受羌族之苦。羌族尤善養戰馬,越朝冬日休養生息,而羌族屢屢在冬日進犯,百姓苦不堪言。皇上,西北斷不可失。倘若不收回聖意,到時內憂外患,受苦的還是百姓。”

 趙太傅此言還算中肯,但明光帝聽完說道:“那等著過了冬,給了糧草兵馬,朕再看著他揮兵南下,攻進盛京嗎?

 你們看他可有一絲把朕放在眼裡,朕看他言辭懇切,思子心切,就把趙王世子送回去了,那些侍衛大臣連日連夜護送,他就當著那麼多人面,直接把宣旨太監給殺了。這般放肆,到底他是皇上還是朕是皇上!”

 明光帝:“整個越朝這麼大,難不成還沒有人能頂替趙王的位置了?”

 可如今就算有人能頂替,那也去不成西北。趙王豈會乖乖交出兵符,而西北連著諸城,若趙王有心謀反,西北百姓視他為戰神,豈不是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拿下好幾個城池。

 但皇上說得也沒毛病,若是收回聖旨,那金口玉言也就不作數了。甚至越朝百姓會覺得皇上忌憚趙王。

 一個皇上忌憚臣子,傳出去豈不讓人笑話。

 君威不可侵犯,若是早些沒有亂七八糟的事兒,能相安無事就好了。

 不過現在說這些為時已晚,趙王殺了宣旨太監,挾持了兩位將軍,是君臣是臣,此番已經不是一個臣子該做的了。

 趙太傅咳了兩聲道:“到如今這個地步,皇上當以大事為重,王爺也該如此。皇上和王爺離得甚遠,有些事情也許王爺誤會了,不如找一人前往西北,說服王爺,當以百姓為重,更勿傷了兄弟情分。”

 趙太傅的意思是,找一人遊說趙王,如果能回到從前,自是最好,能相安無事,趙王鎮守西北,皇上亦可派大臣前往,削藩的事慢慢來。

 有趙王鎮守西北,羌族不敢來犯,這自然最好不過了。

 反與不反,削與不削,如今定奪都太過草率。

 江山社稷,百姓為重,君臣次之。

 秦臨淵道:“臣附議。”

 六部尚書見此,俱低著頭道:“臣等附議。”

 明光帝按了按眉心,問道:“那派誰前往?”

 趙太傅站起來,動作顫顫巍巍地,“老臣願一試。”

 明光帝看趙太傅站起來都費勁兒,趕緊給張德使眼色讓他扶趙太傅坐下。這般身子骨,真去了西北,都不見得能走幾里路,路上都能給顛散了,更別說別的了。

 明光地道:“太傅年事已高,就留在盛京吧。”

 他目光在六部尚書身上流連片刻,見秦臨淵頭微微抬起,問:“秦大人,你可願前往西北。”

 秦臨淵低著頭道:“臣義不容辭,不過皇上與趙王,既是君臣又是兄弟。臣一人恐怕不足……”

 明光帝道:“依你之見,該派哪個王爺同去?”

 這並不是什麼好差事,秦臨淵也是怕事敗,自己一人被怪罪。

 他道:“此事宜早不宜遲,如今在盛京的王爺,有奉王英王祿王,論年紀奉王年長些,論親疏是祿王外祖跟趙王母家關係親近些。”

 奉王行九,英王行十,祿王排十二,都是在盛京的王爺,能即刻出發。

 秦臨淵也善揣摩聖意,當初命所有公子進宮,雖是祿王的主意,但少不了奉王在其中添油加醋,此提議皇上定會應允。

 奉王是留在盛京的幾個兄弟中年紀最大的,祿王亦有野心,總之,這種差事讓成王去並不合適,況且蕭秉承人在永城,離得遠。

 若是能借此機會除掉一位王爺,對日後也有所助益。

 明光地點點頭,“也好,朕就命你和奉王一同前往,將此事說清,安頓好兩位將軍。”

 秦林淵道:“微臣領旨。”

 金口玉言萬沒有收回明瞭盛京的情況,只不過雖然在朝為官多年,如今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趙王已有反意,蕭秉承如今最好還是按兵不動。

 信中他又寫明光帝身子不好,偶有吐血,希望這些能幫上蕭秉承。

 天的確冷,若是趙太傅出門自是受不住,秦臨淵呼吸間都吐露白氣,一片冰雪間,坐上馬車朝著西北去。

 日夜兼程,半個多月也該到了。

 馬上就要過年了,路上秦臨淵,還見不少人置辦年貨,歡聲笑語。

 進了臘月這一年也快過完了,楚沂和蕭秉承又在永城待了一年。

 今年收成好,百姓日子不錯,楚沂偶爾出門,能見他們臉上帶笑,卻根本不知朝中變動。

 皇上命秦大人和奉王前往西北,趙王脾氣再硬,也不會直接斬了秦臨淵和奉王的腦袋。

 不過只有兩種結果,要麼趙王不讓步,皇上收回成命,藩王三代一削,要麼趙王退讓,等著兩位將軍立功,權力被慢慢分食。

 作者有話要說

 將月去向你推薦他的其他小說:

 :,

 :,

 :,

 :,

 希望你也喜歡

 如此一來,便能顯出登上皇位的皇子和淪為藩王的皇子之間差距來。()?()

 像黎王這樣孩子多的,隻立一子為世子,其餘的若無功績,只能淪為庶民,世子承爵為國公,也無封地。()?()

 相反,三代一削,還和皇室沾親帶故。()?()

 明光帝想,先皇放心趙王大約是因為是他的親兒子,但他不放心,所以先遣西北兩位將軍,慢慢分權制衡。

 ?本作者將月去提醒您《楚三姑娘苟命日常》第一時間在.?更新最新章節,記住[(.)]???&?&??

 ()?()

 還是自己的人用著放心。

 等數年後朝中幾個王爺傳位於世子,爵位一削,封地也沒了,朝廷不養酒囊飯袋,各地田賦充入國庫,到時國庫充盈,海晏河清。

 明光帝行事果斷,聖旨跟著蕭允錚蕭允楓一起送去了西北和鹿城。

 西北偏寒,他選了兩位武將,官職只在趙王之下,一同護送蕭允錚回趙王府。

 臘月初,蕭允楓回到鹿城,禹王連同府上王妃一同接旨,心中久久不能平復。

 這也就是說藩王前往封地,對子嗣並沒有什麼好處,甚至還不如留在盛京。

 想想都是皇子皇孫,一脈相承,命運卻大不相同,實在難以讓人心平氣和地接受。

 聽著聖旨上條條句句彰顯天恩浩蕩,實則趕盡殺絕,根本就容不下他們。

 從把各家公子接進宮就能窺見一二了。

 禹王年過三十,送走了禮部官員和宣旨太監後,拉著王妃把屋門一關,哭喪著一張臉,既心疼兒子受苦,又對聖旨無可奈何。

 “早知就不聽五弟的話,非要把兒子接回來,路上顛簸受苦不算,如今爵位還削了。日後留給楓兒的只有一等公爵,別的孩子更是什麼都沒有,這家底尚不如盛京世家數代累積,我這……還不如把我的命一同要去算了。”

 什麼天潢貴胄,還不如世家子弟能安穩一聲。

 欺人太甚。

 想想禹王早早就藩了,這些年的銀錢半數多都搭在了百姓身上,都沒給自己的孩子留什麼。

 禹王能寫奏章進京是因為趙王給了不少好處,這些年他和蕭秉承一樣,借錢給當地百姓,想著日後百姓富裕起來,銀子的缺口也能填上。

 自己日子算不得貧苦,但也花出去了不少銀子,趙王出手大方,他和王妃也想孩子早些回來,畢竟到了議親的年紀,所以,便答應了。

 就有了兩封奏章一前一後送去之事。

 誰知一封奏章招來這等禍事,皇上下令削藩,本來藩王就無甚權力,只享個百姓供奉,日後連供奉都沒有了,換誰誰樂意。

 禹王如今真後悔,後悔聽了趙王的話,那些金銀珠寶,哪裡比得過子孫後代的福廕。

 王妃也是一臉哀愁,她道:“現在說這些也晚了,這麼多兄弟,別的王爺也躲不開,不過是早晚的事。眼下還不如好好想想該怎麼辦,咱們就這麼接了聖旨嗎?一點餘地都沒有嗎。”

 禹王苦笑道:“還能怎麼辦?我要兵沒兵,要權沒權,早知是這麼個結果,還不

如當初擁立大哥,如今只能我覥著臉多在位幾年,然後再把爵位傳給楓兒,除此之外實在沒有別的辦法了。”

 這樣還多積攢些家業,再教導孩子兄友弟恭,別像他們一樣。

 禹王想,如今手裡有兵的只有趙王,但他覺得趙王就算反,也不會直接反了。

 是不該這麼直接接下聖旨,在外藩王有六位,十三弟年紀最小,如今還沒有孩子,大約也不能體會其中的深意。

 他年紀最大,該與其他藩王合計合計,只不過藩王無詔不得離開封地,更不能進京,想要商量都成了一件難事。

 封地的確是山清水秀,他無大才,早來封地,享天倫之樂也是自在。這是個好地方,但如今卻成了困著他的牢籠。

 臘月初,永城下了場薄雪,碎鹽粒兒似的,落在地上,薄薄一層,腳踩上去就化開了,留下一個腳印。

 丫鬟們知楚沂喜歡賞雪,臘月才下這麼一場,特意留了一片,小心繞著走。

 湖邊也不敢有人過去,今年天算不得太寒,湖面只薄薄一層冰,這會兒正一片銀白。

 若是以往楚沂定支個小桌子,然後煮茶賞雪,畢竟盼了許久,說不準下午雪就停了化了。

 但今日的確沒有那個心。

 皇上下令削藩,因為永城離盛京遠,二人現在才得到消息。

 雖然削的是禹王的爵位,其他藩王還相安無事,但是都是藩王,誰也逃不掉,楚沂甚至不知,給他們的聖旨什麼時候到。

 也許是今日下午,也可能是明日後日。

 楚沂只覺得這日來得太快,才三千私兵,很多都才十幾歲。

 說實話,既然皇上下令,那再多準備也無用,圈養私兵,真要養幾十年,必定掏空家底。

 若接了聖旨,幾年後這些人可怎麼辦?哪兒來的回哪兒去,萬一有誰走漏風聲,對他們就是滅頂之災。

 對這些人也不是好事,好好的日子,平白被蹉跎。

 兩人坐在榻上,蕭秉承拉著楚沂的手,許久沒發一言,他以為,至少等明年後年,朝中才會有大動作。

 楚沂又嘆了口氣,蕭秉承伸手把她攬到懷裡,說道:“如今聖旨還沒下來,皇上大抵在觀望,你我先不用太過擔心。”

 至於觀望什麼,自然是看禹王是心平氣和地接受,還是不滿削藩。

 若是不滿,大可看不滿到什麼地步,是否有轉圜餘地,若想反,大可殺雞儆猴。

 聖旨是天子旨意,為臣子的只有遵從的份兒。

 若禹王接受,再把刀伸向其他地方,有禹王開路,其他地方也好做。

 蕭秉承道:“我們還有時間。”

 其實也不算早了,畢竟前朝就經歷過削藩,依著現如今的律法,藩王無實權,各地官員暗中朝藩王借錢,既鞏固了皇權,也對百姓有益。

 再削當真是一點活路都不給人留。

 楚沂和蕭秉承如今沒什麼銀子,這還是有楚盈在前頭頂著,日後傳位於孩子,大概比不上楚國公府。

 楚沂心想,當初先皇在時,諸多皇子爭皇位爭得頭破血流,甚至還有人被圈禁、賜死,更有還在腹中就被害,早早夭折的。

 如今先皇不在,新皇繼位,還要削藩,生怕在外的兄弟造反,是不是隻有都死在外面皇上才安心。

 削藩是大事,大事之後還有無盡的小事。削藩之後還有什麼,皇上又要疑心誰,誰也不知道。

 這明面上什麼都沒做,都要被疑心,若真的做了什麼,豈不得當即被處死。

 蕭秉承如今只能往好處想,他更怕楚沂瞎想,只能先安慰道:“再有個幾十年,興許朝中律法就變了。”

 要是有孩子,這幾十年也能為孩子攢下家業,且看皇上的意思,哪位王爺的公子被送回封地,哪位王爺的爵位就要被削。

 沒送回去的如今還沒動作,蕭秉承和楚沂沒有孩子,如今倒是被皇上拋之於腦後。

 楚沂如今也不知說什麼好,但凡事不能光往好處想,夫妻倆這麼幹巴巴坐著,坐了半晌,楚沂問道:“若是趙王反了,王爺會怎麼做?”

 禹王大概率不會反,老好人一個。

 蕭秉承道:“我無兵權,當然是聽皇上吩咐。”

 從西北打入盛京需要不少時間和兵力,倘若趙王無詔離開封地,自會被扣上反賊的帽子。

 若如今不反,只會越拖越晚,等到兵權稀釋,最後沒能力反了。

 一個是反賊,一個是皇上,縱使皇上有錯,作為臣子的,要站在哪邊也不用多說。

 楚沂看著蕭秉承的眼睛,問道:“可若戰火牽連到永城怎麼辦,王爺難道不管嗎。”

 蕭秉承握緊楚沂的手說道:“天下危亡匹夫有責,若是牽連到百姓我自會管。”

 怎麼可能不管呢,一地藩王受百姓供奉,那也要為百姓做事,給百姓庇護,不是單單地借些銀子就成的。

 蕭秉承的確想養精蓄銳,只要不到非出手不可的地步,不會把私兵的事顯

露於人前。

 若是皇上發現他暗中養兵,只能朝著皇位使勁兒,不然最後也是被疑心致死。

 楚沂聞言點了點頭,蕭秉承能心繫百姓,而不是想著趁亂明哲保身渾水摸魚,這就夠了。

 他說得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她也不希望蕭秉承是個怕事的懦夫,她耳朵貼著蕭秉承的胸口,“那就等等看。”

 蕭秉承道:“趙王若真反了,也未見得能成事。行軍打仗不僅需要兵馬,還需要糧草。”

 西北苦寒,雖地廣卻人稀,土地偏硬,不宜種植作物。若無糧草,也不知能堅持多久。

 但若趙王一路南下,勢如破竹,那就另說了。

 兩人抱在一起,外面雪聲輕微,明知下雪卻如此寂靜,倒顯得分外安定。

 兩人這麼抱了一會兒,晚上簡單用了些吃食。

 楚沂實在沒什麼胃口,

 蕭秉承還要去林中看看,他問楚沂今日可還要賞雪,楚沂道:“永城的雪不好看,若日後有機會回盛京再看吧。天怪冷的,王爺路上當心些,也早些回來。”

 蕭秉承伸手抱了抱楚沂,“今日出門晚,回來應該也晚些,你不必等我,早些睡。”

 楚沂身後跟著兩個丫鬟,丫鬟也盼著蕭秉承回來,這樣夜裡不用值守。

 楚沂送蕭秉承去馬房,然後看著他從側門出去,這才撐著傘回正院。

 永城的成王府仿的是江南園林,下雪景色格外動人,楚沂粗粗看了幾眼,便回屋躺著了。

 彼時,送趙王世子和聖旨的車隊才到了西北。

 這是穿過大漠雪原,歷經艱辛才到的西北,一路上風雪交加,便是這樣的地方,有趙王駐守一方護百姓周全。

 聖旨是趙王跪下接的,聽完聖旨後,他起來直接斬了宣讀聖旨的太監。

 熱血灑了一地,那太監眼還睜著就沒了氣,血灑在雪地上,也灑在了聖旨上。

 眾人見狀大亂,趙王下令,把送來分權的兩位將軍綁了,關進了王府柴房。

 血浸溼了大片厚雪,西北氣候嚴寒,不似盛京風景壯麗,常年不見鮮花,趙王道:“今日有紅梅可看,倒是一番盛景。”

 此一番殺雞儆猴,嚇得送蕭允錚回來的禮部大臣、宮人、宮侍都兩股戰戰,瑟瑟發抖。

 趙王對禮部大臣道:“回去告訴皇上,這聖旨本王不接。西北乃朝中要塞,也不是隨便兩人過來就能指指點點的。”

 趙王在這些兄弟裡個子算是高的,國字臉,因飽經風霜,明明二十多歲,看起來卻像三十多的。

 劍下亡魂多,所以一身煞氣,蕭允錚從馬車上下來,雖然腳和手沒好全,但還是走到趙王身邊行禮,“見過父親。”

 若非蕭允錚設計讓自己受傷,這會兒還在宮中。

 趙王拍了拍他肩膀,道:“好好養傷,別落下病根。”

 此舉雖未真的反了,但和造反無異。天子聖旨,自然不可能收回去。

 而趙王也未下定決心造反,正如蕭秉承所說,造反不僅需要兵馬,還需要糧草。

 西北苦寒,若是沒有糧草,也堅持不了太久。

 他這身軍功,不全靠自己,也靠朝中糧草不斷。

 倘若明光帝收回成命,那他自然可以做個好臣子,為越朝建功立業,駐守西北。教養子女,再培養一個將軍繼承衣缽。

 倘若逼他造反,這皇帝換誰當不是當。

 送蕭允錚回來的大人和宮侍連口熱水都沒喝上,就被迫原路返回盛京了。

 兩位將軍雖有聖旨,可聖旨被燒了,他們二人被趙王綁在柴房。

 如果他們投靠趙王,那留在盛京的家人必然不會好過。倘若不降,自己受苦不說,平白成了趙王洩憤的工具,最後只有死路一條。

 時值冬月,西北比盛京要嚴寒得多,在柴房裡被門縫窗縫的冷風吹著,沒一會兒身上就凍僵了。

 這兒發生的事已八百里加急傳回盛京,但也花了幾日功夫,臘月十二明光帝收到消息,不由心口一悶。

 御書房內,趙太傅等人,一一看過信件,卻都低著頭誰也沒開口。

 明光帝目光暗沉,“你們怎麼看。”

 兵部尚書硬著頭皮道:“這些年來趙王在西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西北乃越朝要塞,也是趙王駐守多年,懂得與羌族迂迴交戰。皇上平白派去兩位官員,與朝政無益呀。”

 秦臨淵沒有說話,又有人站出來道,“皇上派兩位將軍過去是為輔佐之意,難不成西北要塞,別人就插不得手了嗎?那等百年之後又該如何。

 趙王這般舉措和霸佔著西北自立為王有何區別?那區別倒也不小,自立為王可什麼都靠自己,哪兒有伸手朝著朝廷要錢的。年年戰馬糧草要什麼給什麼,其他地方勒緊褲腰帶,倒養虎為患了,都給出不是來了。”

 說話的是戶部尚書,年年兵部要錢要糧,可不是個小數目。

 這話倒也有幾分在理,西北戰事吃緊時,從未短缺過什麼,不能

把戰功都算成趙王一個人的頭上。

 皇上揮了揮手,“太傅。”

 趙太傅坐在椅子上,他年紀大了,明光帝憐惜他年邁,才賜了座。

 他捋了捋鬍子說道:“不管如何,趙王此番藐視君王,都是他的過錯。西北要塞,必須慎之重之,倘若失了西北,朝中必受羌族之苦。羌族尤善養戰馬,越朝冬日休養生息,而羌族屢屢在冬日進犯,百姓苦不堪言。皇上,西北斷不可失。倘若不收回聖意,到時內憂外患,受苦的還是百姓。”

 趙太傅此言還算中肯,但明光帝聽完說道:“那等著過了冬,給了糧草兵馬,朕再看著他揮兵南下,攻進盛京嗎?

 你們看他可有一絲把朕放在眼裡,朕看他言辭懇切,思子心切,就把趙王世子送回去了,那些侍衛大臣連日連夜護送,他就當著那麼多人面,直接把宣旨太監給殺了。這般放肆,到底他是皇上還是朕是皇上!”

 明光帝:“整個越朝這麼大,難不成還沒有人能頂替趙王的位置了?”

 可如今就算有人能頂替,那也去不成西北。趙王豈會乖乖交出兵符,而西北連著諸城,若趙王有心謀反,西北百姓視他為戰神,豈不是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拿下好幾個城池。

 但皇上說得也沒毛病,若是收回聖旨,那金口玉言也就不作數了。甚至越朝百姓會覺得皇上忌憚趙王。

 一個皇上忌憚臣子,傳出去豈不讓人笑話。

 君威不可侵犯,若是早些沒有亂七八糟的事兒,能相安無事就好了。

 不過現在說這些為時已晚,趙王殺了宣旨太監,挾持了兩位將軍,是君臣是臣,此番已經不是一個臣子該做的了。

 趙太傅咳了兩聲道:“到如今這個地步,皇上當以大事為重,王爺也該如此。皇上和王爺離得甚遠,有些事情也許王爺誤會了,不如找一人前往西北,說服王爺,當以百姓為重,更勿傷了兄弟情分。”

 趙太傅的意思是,找一人遊說趙王,如果能回到從前,自是最好,能相安無事,趙王鎮守西北,皇上亦可派大臣前往,削藩的事慢慢來。

 有趙王鎮守西北,羌族不敢來犯,這自然最好不過了。

 反與不反,削與不削,如今定奪都太過草率。

 江山社稷,百姓為重,君臣次之。

 秦臨淵道:“臣附議。”

 六部尚書見此,俱低著頭道:“臣等附議。”

 明光帝按了按眉心,問道:“那派誰前往?”

 趙太傅站起來,動作顫顫巍巍地,“老臣願一試。”

 明光帝看趙太傅站起來都費勁兒,趕緊給張德使眼色讓他扶趙太傅坐下。這般身子骨,真去了西北,都不見得能走幾里路,路上都能給顛散了,更別說別的了。

 明光地道:“太傅年事已高,就留在盛京吧。”

 他目光在六部尚書身上流連片刻,見秦臨淵頭微微抬起,問:“秦大人,你可願前往西北。”

 秦臨淵低著頭道:“臣義不容辭,不過皇上與趙王,既是君臣又是兄弟。臣一人恐怕不足……”

 明光帝道:“依你之見,該派哪個王爺同去?”

 這並不是什麼好差事,秦臨淵也是怕事敗,自己一人被怪罪。

 他道:“此事宜早不宜遲,如今在盛京的王爺,有奉王英王祿王,論年紀奉王年長些,論親疏是祿王外祖跟趙王母家關係親近些。”

 奉王行九,英王行十,祿王排十二,都是在盛京的王爺,能即刻出發。

 秦臨淵也善揣摩聖意,當初命所有公子進宮,雖是祿王的主意,但少不了奉王在其中添油加醋,此提議皇上定會應允。

 奉王是留在盛京的幾個兄弟中年紀最大的,祿王亦有野心,總之,這種差事讓成王去並不合適,況且蕭秉承人在永城,離得遠。

 若是能借此機會除掉一位王爺,對日後也有所助益。

 明光地點點頭,“也好,朕就命你和奉王一同前往,將此事說清,安頓好兩位將軍。”

 秦林淵道:“微臣領旨。”

 金口玉言萬沒有收回明瞭盛京的情況,只不過雖然在朝為官多年,如今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趙王已有反意,蕭秉承如今最好還是按兵不動。

 信中他又寫明光帝身子不好,偶有吐血,希望這些能幫上蕭秉承。

 天的確冷,若是趙太傅出門自是受不住,秦臨淵呼吸間都吐露白氣,一片冰雪間,坐上馬車朝著西北去。

 日夜兼程,半個多月也該到了。

 馬上就要過年了,路上秦臨淵,還見不少人置辦年貨,歡聲笑語。

 進了臘月這一年也快過完了,楚沂和蕭秉承又在永城待了一年。

 今年收成好,百姓日子不錯,楚沂偶爾出門,能見他們臉上帶笑,卻根本不知朝中變動。

 皇上命秦大人和奉王前往西北,趙王脾氣再硬,也不會直接斬了秦臨淵和奉王的腦袋。

 不過只有兩種結果,要麼趙王不讓步,皇上收回成

命,藩王三代一削,要麼趙王退讓,等著兩位將軍立功,權力被慢慢分食。

 作者有話要說

 將月去向你推薦他的其他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