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易 作品

第27章 騎驢找馬

 廟堂院落、樓臺亭閣、水景花園、各式建築,打造的極為考究。整座建築依山傍水、古色古香、景色宜人、別具一格、氣派恢弘。

 武館的運作,仿造少林寺,對外開放。

 作為旅遊景點和國術展覽館,收徒授武的同時,還收取門票,舉辦展覽,因此收益頗豐。

 武館一經落成,便成為了當地標誌性建築,名聲大噪。

 開著車,行駛在寬闊平坦的馬路上,遠遠就能可看到氣派的武館大門牌樓。

 上書金色大字:“靜堂國術館”

 落款:悟能

 這幾個題字,可謂是大有來頭。

 這是武林泰斗,少林隱士高僧,悟能大師的親筆。

 悟能大師的題字,不僅證明了方家武館在武術界的地位,還吸引來眾多書法愛好者。

 悟能大師是一名在世隱士,已然超凡脫俗,看破紅塵,淡泊名利,不問世事,只專心於佛法和國術研究,很少在世人面前露面。

 悟能大師不僅深得中華武術精髓,功夫高深莫測,在武術界屬於泰山北斗級別的人物。同時,他還是一名書法大家,他的書法自成一派,筆走龍蛇,瀟灑自如,字體圓潤飽滿、蒼勁有力,並透著內勁武者獨有的勁道。

 一家武館能得到他老人家的題字,可謂是絕無僅有,是有因果淵源的。

 悟能大師是一名棄兒,被師父撿到,帶到西山的“寧雲寺”,從此成為一名小和尚。

 方靜唐少年時愛好習武,師從一名還俗的少林武僧,勉強算得上是一名俗家弟子。

 二人早期並無任何交集,互不相識。

 有一段時期,破除四舊,僧人受到了波及。

 僧人們也要食人間煙火,沒人上香,僧人就無法生存,陸續還俗離去。

 悟能當時只是一名小和尚,他所在的寺廟很快就成了一座空廟,只有他無家可歸,獨守廟堂,四處化緣度日。

 有一次下山化緣,悟能一整天都沒得到一口吃食。

 並非百姓不善良,而是那個時期,糧食極其匱乏,自己都不夠吃,甚至是沒得吃,誰還有餘糧施捨給你。

 正當悟能餓的眼冒金星,搖搖晃晃之時,一名少年路過,將他扶回家中,給了他半個窩頭和一大碗稀粥。

 此少年自然就是方靜唐,這頓飯讓悟能終生難忘,兩人的緣分就此拉開序幕。

 兩個血氣方剛的少年,一番交流,都有結交之意。

 以武會友,乃武者本性,以武為媒,二人更加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