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熊貓呀呀 作品

第101章 談判

要是我可能會當場笑出聲[妙啊])

網友e:敘代表太可憐了,既沒有底氣更沒得到尊重,他發言時,那些偽善的人跑了。

回覆

(因為xu利亞的事情不關xu利亞的事)

(落後就是這樣,沒人權,沒發言權,沒人會理會你的痛苦)

(他們只需要知道兔子和大毛的態度和想法,至於敘,誰管你說什麼啊)

(西邊再討厭兔子和大毛,也要忍著聽完才能走。到了真正的苦主發言,連做個樣子都懶得做,弱國無外交,必須強大。)

網友z:在阿聯吵架吵贏了能省下很多場戰爭,就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

天幕底下的老百姓們嘖嘖稱奇,原來大人物也會這樣撒潑打滾耍無賴啊。

他們還以為那些個高高在上的都是冷靜端莊一句話就能壓死人的呢。

結果還是拳頭最重要。

在足夠的武力面前,一切都微不足道。

想要別人好好聽你講道理,就得有讓他不敢走的實力。

各個時空的一些武將們眼底發酸。

天幕真是說到他們心坎裡了。

將士們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爭來的地盤,若朝廷不強勢,又有何意義呢。

後人真懂他們啊,這個“辛大人”真是個好外交官,也不知是哪個朝代的人。

主意也好,佔了人家地還要人家賠付大軍開拔之資,武將們把敵人代入對面,想想都要樂出聲。

……

對於阿聯的吵架場景,大家也新鮮的不行。

這麼多國家,和菜市場一樣吵吵鬧鬧,真是有趣極了。

因為後世華夏是大國,劉徹代入的也是大國,所以他看的毫無負擔。

反而對這個大毛家的外交代表有些讚賞。

不愧是能在後世有一席之地的國家,此人隨機應變的本事還是不錯的。

那默哀的場面還能反將一軍,道德綁架這個詞真是生動形象。

這熊大熊二還真是死對頭,貢獻了這麼多出好戲,也不知其中有何複雜混亂的關係。

……

不過天幕這樣堂而皇之的放那什麼兩國談判的戲碼出來,我大漢的子民們該不會多想吧!

我漢室可是慷慨懷德,謙遜下士的禮儀之邦,使節也是像後世華夏外交官那樣鏗鏘有力不卑不亢具有大國風範的!

想起自己的那些使臣,劉徹心虛地摸了摸鼻子。

“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懸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

這雖然是那些小國先撕毀和平殺了使者,但……使者為什麼老被鯊呢……

這個嘛,劉徹笑而不語。

別說漢武朝,整個漢朝的使者大都是囂張的。

漢使們仗著大漢天威,明擺著欺負人。完全不管敵我力量懸殊,一言不合就動手,經常以外交官身份明目張膽的去幹涉他國內政。

比如說出那句大名鼎鼎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

他本來只是出使西域的使者,而且還是副手。可他居然敢在沒有請示朝廷的情況下,假傳聖旨,私自調兵,長途跋涉數千裡,去攻打匈奴人。

還有傅介子,他算是歷史上有名的使者刺客。早在殺樓蘭王之前,他就已經在西域幹了不少大事兒,殺匈奴使者這事兒都沒少做,更別提後面的班超。

這也能看得出來,漢使基本上都不是認真搞外交的。

他們充當的就是一個戰爭導火索的角色。

像傅介子班超這種能力強的,不需要漢朝大軍出擊,自己就把事情給平了。

能力差點兒的,就去惹事兒算了,反正為國捐軀,博得身後名,然後漢朝再借機宣戰,出兵把你國家給滅了……

明,朱棣看的也很舒心。

這才有大國的樣子嘛,講話硬氣一點,看把別人嚇成什麼樣了,這才是後世該有的面貌!

不過,看的,後人好像不怎麼愛管別國的事啊,這如何能行呢,喜歡讓周圍國家喊“爹”的朱棣非常不贊成。

可能後世也有自己的考量吧。有句話真沒錯,拳頭才是硬道理。

他希望四海歸一,都臣服於大明的統治,也嘗試著開放海禁。

但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樣的舉動竟然讓倭寇鑽了空子,一股腦的湧入到了大明境內。

明朝時期的倭寇,是一些連小日子政府都管不了的海賊,或者說是海盜,他們並不是小日子的正規軍。

於是朱棣就令鄭和帶著10萬人,浩浩蕩蕩的下了東洋。

當時的小日子的統治者是第三代室町幕府的將軍足利義滿。

當鄭和代表著大明王朝,帶著10萬多人東渡來到小日子之後,這位小日子實際執政人對鄭和的來意非常清楚。

為了給這些帶著大量寶物的大明使臣一個交代,足利義滿顧不上君臣之間的虛名,果斷的斬殺了二十多個海盜浪人,並將他們的首級獻給了到訪的明朝使臣。

接下來,小日子接受了明朝的封號、金印、冠服等,表示願意臣服於大明帝國,並按照屬國的名分向大明帝國的皇帝遞交了國書。

當鄭和帶著20多個倭寇的首級,以及足利義滿的“臣服表”,班師回朝交差時,朱棣可以說是非常的高興的。

為了表彰小日子國的臣服之心,朱棣不僅“嘉其勤誠,賜王九章”,還向源道義贈了好多的真金白銀,瓷器書畫等等。

除了這些物質獎勵以外,朱棣還同意小日子的朝貢師團的人數可以增加到200人,並允許其在江浙地區進行貿易往來。

不得不說朱棣可真是大方。

當然,得知了後世之事後,朱棣不可能再對小日子這樣大方了,這破地方不揍個十七八回都算他寬容了!

其實鄭和的每一次遠洋,也給明朝政府帶來了不小的經濟壓力。

任何事情都奉行有來有往。四夷外國稱臣納貢相對應的是,明朝政府在貢物的回賜以及對朝貢國國王使臣的賞賜等方面也有一套相關的制度。

而且明朝大多數時候都是奉行“厚往薄來”的政策,給的往往比收到的多,這也給國家財政帶來了大量的負擔。

想著天幕中“兩國舌戰”這出戏中,叫囂著要對方付“開拔之資”的辛大人,朱棣若有所思。

朱高熾這小子天天嚷嚷著大明沒錢,朕是不是得節約些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