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貢生 作品

第一百四十九章 側重點不同

  更何況……

  經義考的人就是文章,也就是寫作文。

  除非差別真的很大,不然最後五經文的評分,還是要看閱卷官的喜好。

  張周從五經文的考題中,發現了大量程敏政出題的風格,也就是講治學而不講治國,偶爾提到治國也是籠統去提什麼仁義道德規範,並以此為治國良材之標準……看起來就很偏頗。

  四書五經的題目。

  張周縱觀下來,發現其中能涉及到鬻題的,應該沒有。

  或者說……程敏政還沒資格。

  除非是有人在考試結束之後便誣陷,說有人在考試前,已拿相應的題目去外面傳揚有關這是考題,還要正好卡在點子上,出題人是程敏政不可,這對考生分析李東陽和程敏政的行事方式,還有他們在朝的地位,也有很高的要求。

  張周這樣屬於穿越者,等於是帶著歷史人物總結過來的人,對李東陽和程敏政分析起來是很容易的。

  可貢院裡多數的考生,都屬於“當局者迷”,在普通人眼中,李東陽是閣老,程敏政還是翰林學士,憑什麼就認為有些題目是閣老能出的,而不是翰林學士能出的?甚至多數人在心中對於這兩位主考官的推崇程度,程敏政還要居上。

  但就怕……

  有心人。

  那些熟悉朝中政治格局的人,一旦在考試中遇挫,比如說像歷史上弘治十二年考試中,遇到“四子造詣”這種難比登天的題目,他們才會想到題目肯定是程敏政這貨出的,憤怒之下,再聯想到朝廷格局,知道程敏政受打壓,然後髒水才能潑得出去。

  當然也要靠有張牙舞爪的人拉仇恨……

  就比如說徐經和唐寅這兩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書生。

  但張周所面對的現實,是歷史上弘治十二年會試題目的坑,已經被他填上了。

  四子造詣的考題是不可能再出了,但誰知道程敏政會不會在第三場考策問時,尤其是經史策中,再賣弄他的才學,來一道讓全場考生吐血的考題?

  ……

  ……

  第一天。

  張周連墨都沒研,他也不著急,題目看過,文章在心中已有腹稿,也無須直接在考卷上作答,該有草稿還是要有的。

  其實科舉考試,就算沒草稿,也沒人會管,這畢竟是寫文章,不是做算術題非要有演算公式不可,尤其是鄉試之前的各級考試,有那自信的人直接往卷子上作答的比比皆是。

  這年頭的讀書人練的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有的還以此為賣弄才學的方式呢。

  張周不需要去賣弄什麼。

  踏踏實實把會試考完,不管取不取,反正會試結束了他有官當就行。

  “真香啊……”

  入夜之後,有考生還在點著蠟燭作答。

  而張周則已經在用紅羅炭烤燻肉吃了……燻肉還是尚膳監的手藝……烤到半截那四散出來的香氣,就讓周圍考生考試心思大打折扣。

  雖然都是考生。

  但心思側重點,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