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貢生 作品

第二百六十章 賣人情

  “是嗎?”

  朱祐樘稍微鬆口氣。

  大概只有張周這麼說,才能安慰他那如小鹿亂撞的內心。

  張周道:“臣平時也會有一些莫名的戾氣,不過好在臣有方式去排解,如此就不會把事都掛在心裡。”

  “秉寬,你用得何方法?”

  朱祐樘認真跟張周探討起調節心境的方式。

  張周笑著搖搖頭,意思是不能說。

  戴義急道:“張先生,您怎還賣起關子來了?”

  朱祐樘抬手打斷了戴義的話,嘆道:“秉寬,其實你不說,朕大概也知道,只能說一家有一家的情況。”

  在這種事上,朱祐樘腦袋瓜還是很靈活的,他到底也不是那種昏聵之人。

  他也能猜到,張周有方法一定會告訴他,既然不說,就說明張周的方法不適合他……而張周有什麼,是他這個皇帝沒有的?同樣都是一兒一女,生活方式也沒什麼本質不同!

  要說最大的區別,那就是張周後宅很熱鬧,而他則只有一個張皇后。

  “秉寬,朕這裡還有一件事,涉及到過去幾年俸鈔的,朕讓人清點了內府的庫房,發現還有不少閒餘的絹布、茶葉等貢品,多都是多年沉積下來的,留在宮中也無用。”

  “這兩年朝廷開支很大,西北各處的軍餉都不能保證,朕聽聞很多京官日常都難以為繼,朕想把這些府庫的沉餘,給折出去發了俸鈔,人情交給你。”

  張周心想,這是皇帝幫他拉大臣的人情。

  大明的俸祿,分俸米和俸鈔,尤其是明朝中葉之後,所施行的是“俸鈔折色法”。

  本色是俸米,基本上每個月都能領到,本色分為月米、折絹米、折銀米。

  月米不問官的大小均為一石。

  折絹,絹一疋當銀六錢。

  折銀六錢五分當米一石。

  折色則分為本色鈔和絹布折鈔,絹每疋折米二十石,布一疋折米十石。

  朝中一品大臣,本色緊佔三成,也就是說每個月只有三成的俸祿是實發的,剩下這些折色……很可能拖欠個幾年,甚至到致仕還鄉了都發不下來。

  但要在京城生活,本身官員有官所居住,問題倒還不大,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官所,總還需要租住院子,尤其是那些拖家帶口來的,還有要奉養雙親的……

  在京城生活成本那麼大,靠每月那點米,能勉強養活一家人就不錯了,如果再想添置個新官服,或者出去應酬一下……真就是捉襟見肘。

  大明的官員並沒有公開如冰敬、炭敬之類的賄賂,私下的賄賂是有的,但一個李廣受賄就能牽動出那麼大的案子,也可見大明對於貪汙受賄治理之嚴,再加上本身很多職司衙門的人手上並沒有太多實權,自然也就沒什麼人賄賂。

  張周道:“陛下,您為臣僚發俸祿,與臣何干?這種人情,臣不敢領。”

  朱祐樘笑道:“還是給你為好,其實這些都是可折可不折的,本來要等戶部來折色俸鈔,但現在內府有餘,便交給你。東廠已將沉餘都做了清點,先以過去數年積壓的俸鈔進行折色,若再有不足的……等以後吧。不必太當回事,就當是給朕辦差。”

  “是。”

  ……

  ……

  朱祐樘要賣張周人情,張周也就接受了。

  翌日朝議上,朱祐樘便也就直接讓戴義公佈了此事:“……以內府甲子等庫原貯諸色雜物,給在京文武官,準弘治七年至十一年折色俸鈔。”

  大概的意思,這次還只是折頭年以前的俸鈔,弘治十二年當年的不算。

  在場的官員一聽這個,心中還是很欣然的。

  給大明朝當官,全給一堆不能兌現的空頭支票,現在突然空頭支票要兌現了,就跟撿錢一樣開心,不管平時講道義的時候有多義正言辭,可到手的銀子卻是實在的。

  朝議結束之後。

  被安排對接折色俸鈔的蕭敬,馬上就被眾大臣給圍住了。

  “蕭公公,不知能折幾成?”

  大臣們也知道,現在能給兌就不錯了,別指望拿十成,就算只有一成那也是賺的。

  還有人在問道:“若是之前把俸鈔給轉出去的,還能給弄回來不?”

  蕭敬先回答了後一位“仁兄”的問題:“要折色俸鈔的,先要有俸鈔在手,否則一概免談。”

  “兌幾成?兌幾成?”

  一群人還在不斷追問。

  蕭敬道:“都說了,要等庫房清點結束之後再定。誰知道一共有多少?各家也把要兌的俸鈔數量都報上來,一律按照比例兌。到時除了折米、折銀的俸鈔,其餘不能兌的,也一併要拿來。不是說你多上報就能多折色的。”

  張周在旁邊看著。

  心想,還好我只是賣人情的,具體對接靠蕭敬。

  這要是什麼事都讓我來……能累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