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賣炭翁》中隱藏的長安能源危機

  民間柴薪就不知道要怎麼統計了,還有工坊的,冶煉的,數量更是不可計數。

  所以,根據商品價格的樸素原則,只要缺貨,漲價乃是必然。

  長安城的柴薪市場價,跟官府集中採購的批發價能一樣麼?

  答案是不僅不一樣,而且差距極大。官府採薪的人都是發動徭役,動用關中民夫七千人砍柴燒炭後送到長安,約等於白嫖。

  天寶年間,那些喊大唐千秋萬代的人,不知道有沒有關注過官府的財政支出。為什麼朝廷沒錢了,細節在哪裡,就在這呢。柴薪缺乏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此外,就在這一段時間,長安城周邊長久以來的環境破壞,終於到了集中爆發的階段。接連的旱災、水災,因為缺乏樹木調節氣候,天寶十三年先是大旱,又連下了六十天雨。到秋天的時候,關中大片田地顆粒無收,長安大饑荒開始。

  第二,宮人強買強賣固然無恥,但問題在於,他們直接搶就可以了啊,為什麼還要“給錢”呢?明明用公權就可以辦到的事情,他們為什麼要多此一舉呢?

  賣炭翁也不可能報復這些人,報官也是無門,答案是這些宮人恐怕並不單單是在搶,他們還有自己那一套“邏輯自洽”,這個問題深究起來,會更加令人不寒而慄。

  這個不可忽視的細節問題便是:宮中內苑之物,與長安市場的價格脫節。

  宮裡的“絹帛”,與市場上的普通絹帛,計價體系是不同的,這個一點也不奇怪,涉及到唐代交易物的“折舊”問題,以及地方進貢的問題。

  普通的絹帛,入了皇宮內苑,那就不再是普通的絹帛了,這些都是貢品。

  它們價格不菲,起碼是“進貨”的時候,價格不菲。

  拿現在的情況舉例來說,一個Lv的包包,跟價格一兩百的普通包包,如果撇開“逼格”這個屬性,實際使用價值差得多麼?

  答案是幾乎一樣,但價格卻差了幾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