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第54章 霓裳羽衣曲

  以涼州甘州為主要產糧區的河西走廊,前些年糧食總體產量的提高,不過是因為邊民在涼州不斷墾荒而已。

  可如今可以開墾的地方基本上都開墾完了,每年糧食產量都在微跌。

  現在不但沒有多餘的綠洲可以耕種,反而是有些很早開發的地區,由於沙化加劇,當地的唐軍已經放棄了大片的屯墾區。

  軍降級為守捉,守捉降級為戍,甚至直接撤出了被沙漠吞噬的綠洲。這種現象自南而北出現,離上游冰山雪融越遠的地方,沙漠化就越厲害。

  這些事情,從前都只是像針扎一下李隆基的手背,如今卻變成了鋼釘鑿穿手掌,讓人不得不去處理這些棘手的問題。

  屋漏偏逢連夜雨,今年開始,又因為跟吐蕃在河西與隴右地區全面開戰,因此軍中所需糧草更甚。

  河西走廊現在不僅無法如同從前那樣將涼州的糧食運回長安,反而有大約八十萬石的糧食缺口,需要由京畿地區提供。

  這個問題,李隆基不管,直接丟給了李林甫。

  這位聖人正忙著跟楊玉環在梨園裡鬼混呢,哪裡會管涼州會不會缺糧啊。

  我大唐天下無敵,如果出事了,便是官吏的問題,殺幾個治罪便是。

  李隆基就是這樣想的。

  他認為:如果國家的事情左相右相,六部尚書們處理不了,那要他們何用?

  這些人都是給皇帝服務的,給國家辦事的,而不是反過來麻煩皇帝本人的!

  如今新上任的左相張守珪對中樞政務一問三不知,對朝廷的情況也不太熟悉,所以也沒有對李林甫指手畫腳的資格。

  總而言之,現在是李林甫大力奪權,安插黨羽的好機會,但也是考驗他行政能力的時候。

  如果沒有本事應對複雜局面,那麼如今的大好局面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崩壞。

  “要運送米糧往西域,則必須徵調全國之騾馬與耕牛,不可取也。胡商販運糧草到河西,再配合使用和糴法,不失為明智之舉。”

  李林甫自言自語說道。

  “但總數是一定的,胡商把長安的糧食運走了,得補齊缺口才行。”

  李林甫心中很明白,李隆基好大喜功,什麼都想要。可如果支持河西走廊的用兵卻把長安弄得鬧饑荒了,那他這個右相肯定是要當到頭。

  從河北來的糧秣數量夠多,而且走通濟渠運費也最少,所以……只能繼續苦一苦河北,加大河北那邊的漕運輸出量了。

  嗯,光運不行,還得有東西可以運,所以稅也要加一點,增加河北的戶稅好了。租庸調是“祖宗家法”不好輕廢,戶稅靈活好變通,加戶稅。

  李林甫思索著,必須要加大對河北地區的糧食徵收,才能滿足對西域與河西地區用兵的後勤需求。

  只是,光收稅還不行,如何把這些糧秣運送到長安,才是重中之重。這樣問題轉了一圈,又回到漕運這裡來了。

  高宗時期長安缺糧,朝廷也曾經想辦法通過陸路運輸糧草到長安,然後……負責馱運的騾馬累死了八成以上,長安糧荒卻未得到根本緩解。

  那一次打臉,可以說差點把大唐的雄心壯志都給打沒了。

  所以後面長安所需糧秣就不得不完全依靠漕運了。但漕運也有漕運的問題,就是河道要長期梳理,運費也不能說便宜。

  如今漕運供給長安就已經很吃力了,要是還要將長安變成糧秣中轉地,從而供給河西走廊,那將是國家財政不能承受的重擔。

  所以鄭叔清當初提的辦法是好辦法,讓西域商人運輸糧食到河西走廊販售於民間,再用和糴法將糧食從民間收到常平倉內,最後將常平倉的糧食用於軍需。

  這些好處,李林甫已經看到了。

  但還遠遠不夠。

  “漕運,漕運……糧食從哪裡來呢?”

  李林甫陷入沉思,感覺以現有的運輸條件,已經束手無策了。

  除非,開鑿新的運河?

  這個念頭在腦中出現後,就揮之不去。

  他從櫃子裡拿出一副分佈運河圖,舉著油燈查看。

  永濟渠一直都比較順暢,而且比通濟渠的距離短得多。因此這一段可以挖掘的潛力不多。

  漕運卡著的點,主要是長安到洛陽這一段,三門峽的險峻,讓槽船過境的損失多達兩成到三成!

  成語“中流砥柱”,便是出自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