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第135章 被“遺忘”的軍隊


                 “方使君,羅城內邊軍,因之前守城戰而死傷慘重。就算要出兵,恐怕最多也只能抽調兩千人。

  不知小城這邊有多少人可以抽調呢?若是要打出沙州,沒有騎兵是不行的,兵馬少了更是不行。”

  郭子儀微微皺眉說道,雖然沒有說得太直接,但是很顯然不太願意帶兵出征瓜州。

  方重勇的意思其實眾人都明白,沙州這邊出兵從西往東打,甘州那邊王忠嗣帶兵從東往西打,兩面夾擊,讓吐蕃人首尾不能相顧。

  很有可能破敵在此一舉!

  然而,方重勇的提議看起來很美,卻忽略了一個戰場上容易忽略的問題。

  戰勝和戰損,這是兩個互相關聯,又不完全一致的話題。

  大獲全勝的時候,軍隊裡的某個士卒甚至將領不一定會活下來。

  大敗虧輸的時候,軍隊裡面的某個士卒甚至將領也不一定會死。

  大唐打贏與吐蕃之間戰爭,這和在場眾將能不能平安迴歸沙州,完全是兩個不同的議題!

  誰也不想成為別人軍功的墊腳石,犧牲了自己,吸引了吐蕃人的目光,最後自己死了,成就了“友軍”。

  要是身為河西節度使的王忠嗣親自下令這麼做,那沙州本地邊將自然得遵從,否則就是造反了。可是現在,這個議題是方重勇這個沙州刺史提出來的,眾人便有些猶疑了。不格小說網

  方重勇究竟是站在誰的立場上拋出這個議題的呢?

  是沙州本地大戶,還是豆盧軍這樣的邊鎮守軍,又或者是他未來岳父王忠嗣?

  此前一戰,無論是小城也好,羅城也罷,守軍都有戰功,足夠他們吃香喝辣。既然軍功都到手了,為什麼又要多此一舉出擊呢?如果失敗了,不僅是前功盡棄,就連本來已經轉危為安的沙州都有些危險了。

  只要是人,就有自己的思想,會認真思考個人利益。強扭的瓜不甜,硬是用軍令調動這些將領,讓他們帶兵出擊。最後效果一定不會很好!

  “諸位,沙州無法獨自存在,全仰仗中原那邊的物資補給。現在吐蕃人斷絕了商路,亦是斷絕了沙州的生路。

  以後西域胡商也不會來沙州,關中那邊的物資也到不了沙州,我們可能連今年都無法混過去。不如趁著吐蕃軍新敗,我們自身物資尚未短缺,兵將們士氣高昂的時候,主動打出沙州,死中求活。

  若是錯過這個時機,朝廷的兵馬又無法奪回瓜州與肅州,等到冬天的時候我們要怎麼辦呢?”

  方重勇苦口婆心的勸說道。

  他記得前世史書上,貌似沒有這一戰,正如那上面記錄後來楊玉環變成了楊貴妃,而現在楊玉環已經香消玉殞一樣。

  一切都跟記憶裡的印象不同了,這讓方重勇時常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誰敢說王忠嗣就一定能在短期內解除瓜州與肅州之圍呢?河西走廊這邊的地形,就跟一個人的咽喉差不多。只需要少量的兵馬,就能把關鍵道路給封鎖住。

  而吐蕃人的優勢在於,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從南面的高原,順流而下攻打河西走廊。可是唐軍卻沒法爬山反打回去,這個戰場主動權是單向的。

  吐蕃人一定會退出河西走廊,問題只在於:什麼時候,以怎樣的方式退出。

  “雖然使君說得確實有道理,但哪怕我們願意,麾下兒郎們也不願意再戰了。”

  豆盧軍的一位十將忍不住插嘴道。

  這人說了一句實在話。

  說服自己去死,甚至說服全家人一起赴死,在人命如草芥的封建時代,很多時候並不是一件難事。

  只不過,說服自己的部下一起赴死,就沒那麼容易了。特別是在沒有遭遇生死存亡威脅的時候。底層丘八們,哪裡知道方重勇說的那些大道理呢?

  “你們說得也有道理,這樣吧,諸位回去都想一想,若是有什麼想法,再與我私下裡商議,都散了吧。”

  方重勇無奈的揮了揮衣袖,面色雖然保持平靜,但心中的鬱悶難以言喻。

  等眾將都離去後,郭子儀單獨留了下來,與方重勇一同來到府衙後院書房,二人商議機密。

  落座之後,郭子儀憂心忡忡的說道:

  “三軍疲敝,需要修整,如今並不是出兵的好時機。但沙州坐吃山空,某建議向安西都護求援借兵,只要再多一萬生力軍,反攻吐蕃人不在話下。

  剛才人多不方便說,其實某以為,使君之策頗為可行,吐蕃軍與河西邊軍主力對峙,少說也有好幾萬精銳不能挪動一分,如今瓜州必然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