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第227章 人還沒來,官職先到

  “誒?好好好。”

  驛卒大喜,說幾個段子就有十幾文錢可以拿,這種好事對於他們這樣,鞍前馬後為貴人們服侍的人來說,可真不多見。唐代貴族對於下人,可不像是某些影視劇裡面說的那樣“待之如兄弟”。

  史書有記載,有一次,一個下僕偷吃了某個權貴的鹽,事情敗露後就被這位權貴給直接打死了。

  一點鹽才多少錢?

  這年頭,權貴們的思維就是這麼直白,喜歡用物理方式解決問題,樸實無華。

  此時此刻,武階驛的這位驛卒深感方重勇這樣地主家的傻大兒不多見。

  “幾十年前啊,別說是武階驛了,就是更東面的渭州,都是吐蕃人偷襲的目標。那時候吐蕃人的騎兵神出鬼沒的,我們就只能固守幾個縣城,對吐蕃人一點辦法都沒有。”

  驛卒開始說起開元初年時隴右所面臨的軍事壓力,一句話概括:百姓惶惶不可終日!

  當年因為吐蕃崛起,唐軍被吐蕃名將論欽陵打得抬不起頭來,因此隴右地區處於極度缺乏精兵的狀態。開元初年的時候,吐蕃軍是處於攻勢的,當年隴右的軍事形勢,比天寶年間要壞得多。

  現在方重勇所在的武階驛,那時候都是前線,而武階驛以西的地方,更是沒有一處是絕對安全的,全都在吐蕃人的襲擊範圍內!後來唐軍才通過幾年一次的大戰,逐漸將戰線推進到臨近青海湖的地方。

  而武周以前的歲月,大唐對這一帶的控制非常薄弱。屬於“伱說是你的那就是你的,但我們只看誰拳頭大”這樣的狀態,屬於純粹的地圖開疆。

  現在大唐對於這塊地盤的實控,有一說一,確實是基哥的功績,當然了,這也是基哥的政治包袱。武周時期在隴右對吐蕃有不少退讓,基哥卻是一步也不能退。

  捱了打就必須得把場子找回來!

  這塊地盤是在開元年間,才被牢牢掌控在大唐手裡的。所以基哥無論如何也不會讓吐蕃人奪走,這裡就是基哥的功勞簿,要是丟了,政治影響極壞。

  換句話說,無論隴右邊境的這塊地盤是雞肋也好,是肥肉也罷,哪怕是一塊不毛之地,只要基哥還是皇帝,大唐都是會拼盡全力去固守的。

  唐軍跟吐蕃之間的戰鬥,只要大唐這個政權還在,那麼你死我活的鬥爭就會一直持續,除非吐蕃願意自己退回高原老老實實的吃石頭。

  聯想到歷史上大唐與吐蕃關於石堡城的激烈爭奪,幾乎已經到了不計傷亡,舉國之力的地步。仔細盤算一下,多少有些意氣之爭的意思在裡頭。

  吐蕃人在偷襲石堡城得手後,次年就被擔任隴右節度使的皇甫惟明,打得生活不能自理,損兵折將。

  石堡城並沒有給吐蕃人帶來戰略上的絕對優勢。

  而哥舒翰在不計傷亡的奪回石堡城以後,唐軍也並未取得對吐蕃的絕對戰略優勢,在安史之亂爆發前,該吃的敗仗依舊是吃了。

  大唐與吐蕃在河西地區的爭奪,爭的是絲路控制權;而隴右地區的爭奪,爭的是國運,爭的是一口氣。

  可是,換個角度看,既然這裡是當年在基哥的強力推進下才奪取的,是大唐國力鼎盛的具體表現。那麼有沒有可能,將來大唐因為國力的衰弱,導致隴右重新淪陷於吐蕃,或者新興崛起的某些草原勢力手中呢?

  想到這裡,方重勇已經不想再繼續琢磨下去了,安史之亂的後續已經給出了答案。

  他只是不知道如果沒有安史之亂,這裡還能不能守得住。因為從一路上的見聞來看,大唐要守住全部地盤很難,需要花費的人力物力不可計數,完全是在賠錢。

  能保住蘭州和絲綢之路就已經很不錯了。

  總體而言前景是令人憂慮的。

  打發走驛卒之後,方重勇對一行人說道:“岑判官與裴秀留在驛站,其他人隨某去狄道縣北面的長城堡看看。”

  去長城堡?

  聽到這話,管崇嗣疑惑詢問道:“方御史,長城堡當年大戰時毀於戰火,戰後沒有重建,那裡只是個遺址,有什麼好看的呢?”

  他這話說到點子上了。

  說白了,那個山谷現在就是荒郊野外,連駐軍都沒有,方重勇到底要看啥?

  方重勇擺了擺手說道:“狄道縣是驛道的分叉口。往北去是蘭州,長城堡就在驛道旁的山谷之中。而繼續往西則是前往隴右節度使的駐地鄯州。

  我們錯過這一站,將來就沒法去那邊觀摩了。反正閒著也是閒著,還是看看為好。”

  方重勇很明白,他自從來到這個世界,能從八九歲好好的活到現在,並不全是因為上天庇佑,也不全是因為他爹是方有德。

  而是方衙內本人平日裡都是時刻保持著“刁民害朕”的警覺思維,時刻都留著退路與兩手準備。

  有備則無患,很淺顯易懂的道理。指不定之前的準備,在將來某個時候就能救命的。

  從前大唐跟吐蕃人交手過的戰場,焉知將來兩軍不會在這裡再次交手?有機會去看看上次“考試”的“試卷”,作為小鎮做題家的方重勇,當然不能錯過這麼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