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第259章 潘多拉的魔盒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小勃律當年背信棄義,如今滅國以顯大唐國威!

  勞師遠征有沒有必要呢?

  在場眾人不知道,但他們猜測,如今年邁的天子,一定會認為此舉非常有必要!

  大唐現在跟吐蕃處於短暫的和平期,沒有撕破臉。那麼大唐教訓小勃律這個二五仔,吐蕃幫還是不幫呢?

  很難說。

  因為這裡並非是吐蕃人經營的重點地區,如果唐軍速戰速決,吐蕃人發現入場太晚,沒什麼油水可撈,或許就不會動手。

  但無論如何,吐蕃人就算出兵“助拳”,背後被唐軍捅這麼一刀,也一定感覺很不舒服!

  他們必須從蘇毗區抽調隸屬於贊普的禁衛軍兵力,前往蔥嶺地區督戰。

  這算不算是為隴右唐軍減輕了戰略壓力呢?那自然是的,圍魏救趙嘛。

  在場眾人都琢磨著,如果拋開大軍千里奔襲,風險不可控這一點不提的話。方重勇這一手背後捅刀,甚妙!

  至於涼州兵力空虛,壓根就不是什麼問題。因為現在涼州到關中的道路很順暢,比關中到隴右的道路順暢得多。

  緊急情況下,關中的禁軍支援一下涼州也很方便。

  從這個角度看,把河西節度使衙門搬遷到沙州很合適,這代表著大唐的攻略方向在西域。而西域最東邊的起始點,便是沙州敦煌縣。還是那句,節度使的設立,與大唐的軍事戰略密切相關,並不是什麼地方富庶就把駐地設在哪裡。

  這份奏摺如果遞上去,很可能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

  如果長安天子想保守經營西北,那麼河西節度使旗下大裁軍已經不可避免。畢竟如今漠北比較平靜,包括回紇人在內的鐵勒諸部互相制衡,奉大唐為主。

  河西節度使的設立,原本就是阻斷漠北與吐蕃之間的聯手,保障西域道路通暢。

  既然邊疆安定了,那麼裁軍也是順理成章的吧。就算不裁軍,將河西邊軍一部,調動到隴右節度使的防區屯紮,這種可能性也很大。

  真要到那一步,河西本地大戶與邊鎮丘八們肯定倒大黴,河西節度使駐地搬遷與否,也都不重要了。

  當然了,發生這種事情的可能性很小。

  因為根據這麼多年來的經驗,大唐天子李隆基就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從他不斷往西北增兵就看得出來,這位在跟吐蕃人的鬥爭中,是不肯吃一點虧的!

  再說了,控制西域,將大唐的疆域開拓到萬里之外,則是大唐自開國以來,持續數代人的開邊方向。河西裁軍,不但有戰略失控的風險,被裁掉的丘八也容易鬧事,引起邊鎮不穩。

  所以,坐鎮長安的基哥,更有可能同意方重勇的計劃,讓他帶著部分河西精兵出征西域!

  在這個前提下,搬遷節度使駐地這種小事也就不值一提了,怎麼方便怎麼來,基哥只看結果!

  小勃律控扼吐蕃進攻安西四鎮的要道,堪稱西域門戶,如今被吐蕃人間接掌控。在場眾人心中稍微揣摩了一下,都感覺主座上坐著的這位新任河西節度使方重勇,真是把大唐天子的心思給琢磨透了。

  邊軍死多少人,皇帝是不在乎的,但他很在乎邊境是不是穩妥,以及帝國的邊界在哪裡。

  大唐邊軍不養閒人,如今河西無戰事,方重勇提出遠征蔥嶺,誰敢站出來反對?

  當真不怕基哥廢掉編制?

  自開元以來,西北邊軍不但有“守捉”升級為“軍”的,同樣也有“軍”被降級為“守捉”,甚至被直接撤銷番號的。

  邊軍編制絕對不是隻能擴編不能縮編,邊軍被整體調走更是常事。

  相反,因為戰略的變更,而改變唐軍部署的情況,則屢有發生。

  見眾人都不說話,方重勇意味深長的說道:“諸位,我們一路奔赴蔥嶺。我河西邊軍到了哪裡,這種交子就會發行到哪裡。用這薄薄的一張紙,換回西域各種珍奇貨物,難道不好麼?”

  聽到這話,大堂內無論是軍使或者涼州本地豪強的代表,全都恍然大悟。

  在涼州推行使用交子,當然不能把刀架在本地人脖子上,得本地豪強大戶們率先站出來用,再配合官府的行文指令,糾察不法。

  可是到了西域,規矩可就不一樣了。

  誰不用的話,唐軍就拿刀讓他們用!等同於洗劫財富,但手段卻比直接搶要高明多了!

  畢竟,這也算是某種“欠條”了,而且信用要比欠條好得多!

  西域諸國的那些有錢人和胡商,他們拿著交子,來河西五州還是可以自由兌換絹帛的嘛,又不是真的不能兌換!

  交子便於攜帶,還省下了路上的運費呢!這樣看來,也絕非一點好處也沒有!

  “方節帥,搬遷節度使衙門,其實大可不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