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第277章 計策背後的計策


                 “既然是這樣,那你以為,本節帥要不要去長安呢?”

  安祿山將裝蜜餞果子的木匣子蓋上,眯起小眼睛看著張通儒詢問道。他目光中滿是憤怒和隱藏極深的恐懼,這些都被嘴角上若有若無的笑容所遮蓋。

  踏馬的!在河北好好的卻遭遇無妄之災!

  安祿山滿肚子的火氣,卻又不知道要怎麼去說。

  “安節帥,您不得不去一趟長安。若是不去,反倒是坐實了派人行刺裴寬。

  若是節帥坦然入京,則拿到河北道採訪使不在話下。下官以為,此行安節帥非去不可!”

  張通儒斬釘截鐵說道。

  去還是不去,這看起來雖然只是個“小小的”選擇題,但實際上卻能決定安祿山的生存或毀滅。

  這就好比猜硬幣的正反面,一面是生一面是死,事先都已經決定好了,然而謎題卻沒有公開。

  只有選了以後,才知道哪一面會是生,而後悔卻為時已晚!

  “真要去麼?”

  安祿山有些不甘心的問道。

  理智告訴他此番非去不可,而且還不能拖延,必須快馬加鞭的趕到長安。

  內心的直覺卻告訴安祿山,這一趟去長安,兇險異常!

  “安節帥,下官有肺腑之言不得不說。

  假如,下官是說假如現在節帥只是因為不願意去長安述職,就要舉起義旗起兵清君側,那麼會有多少人跟隨安節帥呢?不格小說網

  就算能說服營州將校跟隨,只怕幽州那邊的皇甫惟明兵馬,都會攔住節帥進軍的路線吧?那時候勝算又有多大呢?”

  張通儒問了安祿山一個直擊靈魂的問題:你這麼隨隨便便任性不肯回長安述職,你身邊的軍隊,有多少人願意跟著伱瞎胡鬧呢?

  聽到這話,安祿山徹底啞火了。

  說一千道一萬,你沒有實力,就不要逞強,更不要想當然的認為身邊人都會盲從跟著你!

  “知道了,本節帥今日便啟程奔赴長安。”

  安祿山忍不住嘆了口氣,沉聲說道,語氣中充滿了無可奈何!

  他確實不想去,可是能不去麼?胳膊肘擰不過大腿啊!

  “安節帥,聖人沒有殺您的理由。不僅不會殺您,反而會更加重用您。”張通儒小聲說道。

  “噢,何以見得啊?”

  安祿山站起身,眯著眼睛看著書房門外滿院子的春光,假裝不經意詢問道。

  其實如果單看帶兵打仗的本事,安祿山給方有德提鞋都不配。不過這個人有點好,那就是他知道自己智謀不足,所以就很聽得進人勸,招募麾下幕僚的時候,也很出得起錢,給得起待遇。

  所以安祿山在平盧這邊的名聲其實並不差,對於很多失去上升通道的人才來說,安節帥才是指路明燈!

  “唯有安節帥,鎮得住契丹和奚人,此其一。這也是朝廷沒有在四年任期後更換安節帥的重要原因。”

  張通儒不動聲色拍馬屁說道,他的話雖然略有誇張,但基本上也是事實。

  幽州和平盧這邊契丹族中的“挺唐派”,早在開元初年就已經被遷徙到朔方、河東等地,比如李光弼所在的柳城李氏。這其實也是一種制衡。

  所以從開元中後期開始,大唐東北邊鎮,實際上實行的是民族壓迫政策,無論是方有德還是安祿山,他們對付契丹人和奚人,手段都非常酷烈,不存在什麼民族和解之類的政治路線。

  其中,又以安祿山的“奴隸買賣”政策,影響最大!

  常年累月的往關中地區販賣契丹奴隸,讓安祿山掌握了很多邊鎮節度使不該掌握的人脈。

  所以東北這邊要是把安祿山調走,還真不好收拾爛攤子。

  “大唐名將眾多,少了我安某人,邊鎮出不了亂子。”

  安祿山志得意滿的懟了一句,正話反說。

  “可是朝中別的派系,那也是關係複雜呀,哪裡找得到替代安節帥的人呢?”

  張通儒繼續說道:

  “河西節度使方重勇,隴右節度使王忠嗣,這西邊就是他們翁婿二人了,聖人要不要制衡?

  誰跟王忠嗣矛盾最大,那顯然就是安節帥,這是朝野皆知的事情,也是聖人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