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第320章 分門別類,看碟下菜


                 “這便是伊吾城了麼?”

  夕陽下,一座規模不大的城池出現在隊伍前方,重勇用馬鞭指著城池的方向詢問道。

  這座城是外城裡面套內城,外城外面有矮城,一種這個時代很常見的嵌套形狀,最外面的矮城目測寬度有一千多米。

  經過多日行軍,方重勇率領的安西遠征軍已經抵達伊州的中心,也是州治伊吾城,來到了中天山廊道的入口。

  這裡是兩條大路的分界點,分出了一條“東天山廊道”與一條“中天山廊道”。

  東天山廊道,包含了伊州的一部分與庭州全部,對應方重勇前世的哈密與烏魯木齊。

  沒錯,唐代的伊吾城就是哈密市市區,而方重勇前世的伊吾縣,反而是遠在唐代伊吾城遺址東北很遠的地方,因後來河流改道而形成的一個新聚居區。

  從伊吾城往西北的廊道走,就能抵達庭州。當然了,方重勇沒必要走這條路,因為他們是要去安西都護府屯紮,需要走中天山廊道。

  而中天山廊道的盡頭是西州,對應方重勇前世的吐魯番。

  西州西北與庭州相連,西州西南面的道路則是通往安西都護府所在的龜茲(庫車市)。

  簡單說,安西遠征軍,需要在伊州修整一番後,繼續從中天山廊道前往西州,在那邊繼續補給,再從西州西南的道路出發前往龜茲。最後在龜茲安營紮寨,伺機而動!

  前面的步驟都可以“撤回”,缺什麼可以補什麼,大不了一路退回河西走廊。然而一旦離開龜茲繼續向西,基本上就沒有回頭路可以走了,大軍出征在外,一切隨遇而安,自求多福吧。

  “回方節帥,前方確實是伊吾城。這裡是唐軍控制的地區,非常安全,我們要不要入伊吾城再說?”

  擔任先鋒嚮導的烏承恩騎著馬上前兩步詢問道。

  “不必,傳令下去,全軍紮營。”

  方重勇擺了擺手說道,隨即翻身下馬。

  安西遠征軍從南面而來,沿途所過有不少小規模綠洲,基本上都是地下河冒頭形成的水源地,居然沒看到裸露在地表外的河流!話說回來,地面上小流小溪沖刷出來的淺淺溝壑倒是不少,很像是水文變遷時的河道,只可惜現在只剩下黃沙漫漫。

  不過想想也是,方重勇記得以前地理雜誌有介紹,哈密地區年蒸發量三千毫升,降雨量才五十毫升。其差距可以用喪心病狂來形容。

  河流的長度只要稍微長一點,流過來就直接幹了,這裡壓根就沒有小河流的生存空間。

  當然了,伊州背靠折羅曼山(中天山的別稱,西域那邊隨便找個山都叫“天山”,都是天山山脈的一部分),肯定是不缺水源的。山上雪水融化,從高處流經伊吾城,養育了這裡的人民。

  而自漢代開拓西域以來,關中地區獨有的“溝渠”技術,在這裡因地制宜發揚光大,形成了人工開鑿的地下河體系“坎兒井”,形成了城內“水不外露”的格局。

  看著一輪紅日掛在某個被前人廢棄的戍堡上,突兀的山丘,滿地的黃沙,風吹而成的怪石,隨著天色逐漸黯淡,顏色由黃轉黑,而變得毫無生機,好像地獄裡的景色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