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 作品

第四十八章 你是怎麼說話的

  袁熙之所以不願意大徵兵士,一方面他信奉的是兵貴精不貴多,這種新兵直接上戰場送死的,還不去種地做工匠。

  另外是他也養不起這麼多張嘴,以他現在的資源,幾百帶甲兵士就已經是極限了。

  袁熙讀三國曆史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殘酷的事實。

  不論是士兵,還是百姓,也不是越多越好的。

  一個相當反直覺的事實是,王朝末期的人口的數目,要遠遠多於大治之年。

  古時耕地技術不發達,沒有化肥,一漢畝的畝產,常常只有三石左右。

  約四漢畝相當於現在的一畝地,兩漢斤摺合現在的一斤,這樣換算到現代,一畝地的畝產也就二百來斤。

  除去賦稅,漢代的十畝田也就能產出四百斤糧食,勉強能養活一個人,這還是風調雨順的情況。

  漢代一戶平均五到十人左右,養活一戶就是五十畝地,而一郡之地,常有數萬戶。

  各地常常有很多隱藏黑戶,加上可耕種土地並不如後世多,漢末黃巾之亂,就是人口增長,耕地不夠,此時再天災頻發,糧食大量減產。

  然後農民唯一害怕的事情發生了。

  沒飯吃。

  這也是千百年來,農民造反起義的最直接的因素。

  某朝有個笑話,某地一年沒下雨,土地乾涸,顆粒無收,當地村民餓得實在沒有辦法,於是相約造反。

  大家選定了日子,拿起鋤頭菜刀,蜂擁到村口,準備大幹一場。

  此時天上卻正好下雨了。

  在場所有人立馬四散,衝回家裡,下地播種去了。

  這就是平民百姓,但凡有一口飯吃,都不會造反。

  所以王朝的規律,便是王朝末期,人口多而鬧饑荒,天下起義,然後互相殺伐,人口減少,建立新朝。

  新朝人口少而耕地多,便迎來大治,隨著社會發展繁榮,人口產生爆炸性增長。

  數十百年過後,人口飽和,耕地不夠,然後遇到天災人禍,外族入侵,糧食不夠吃,於是天下起義,互相殺伐。

  新的循環又開始了。

  所以理智而冷酷的統治者,在商業農業沒有大幅度提升的時候,都會試圖控制人口增長的速度。

  太平之年的時候,統治者往往會產生錯覺,覺得天下繁榮,越多越好,於是鼓勵生育,壓低結婚年齡。

  等人口爆炸,統治者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是晚了,天災人禍,盜賊蜂起,民眾被裹挾著造反起義。

  黃巾起義就是發生在這個背景下,當上百萬的黃巾軍出現在戶籍人口只有幾十萬的地區時,著實把不知下情,自我感覺良好的漢靈帝和大臣們震得七葷八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