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 作品

第195章 真是一個神奇的時代啊!

 再一次代表齊國過來的使節是晏弱,他提出了多賠償,只是不進行“城下之盟”或“入城之盟”的請求。

 郤克本意上是想羞辱齊國,結果在私下商議中遭到了智首、旬庚和士燮的一致反對。

 三位卿大夫跟郤克講了很久的道理,包括楚國才是晉國真正的大敵,晉國由於太多因素國力損失太大,既然齊國願意多賠償,再則晉國有楚國這個大敵,無法一直跟齊國耗下去,等等的原因或理由。

 一開始郤克還是不同意,後面士燮提議因為這一戰是由郤克率軍出征,能夠多佔半成戰利品,倒是讓郤克扭扭捏捏之後選擇默認。

 當然了,郤克要求一點:無論齊國的執政是何人,齊國執政都要向郤克進行公開的道歉。

 沒有話語權的孫林父全程重在參與。

 其實,衛國比齊國更想早點結束戰事,壓根不想再繼續拖下去。

 “無論最後的結果怎麼樣,我們連本都回不了。”孫林父對衛國貴族說了大實話。

 衛國是晉國的盟友,而這種盟友關係雖然不是附庸,講實話大多隻有責任,佔利的地方在於衛國遭到攻擊,晉國有義務出兵救援。

 僅僅是晉國對衛國有國防義務這一點,無疑就是衛國賺了。

 畢竟,有晉國進行保護,比晉國弱的國家輕易不敢攻打衛國,該減少衛國多少國防壓力呢?

 衛國得到晉國的保護,付出就是“聽成”這一點。

 所謂“聽成”就是接受召喚,派出多少軍隊接受晉國統帥的領導;再來便是每年向晉國進貢,每一年要進貢的份額或種類多少還不是一定,屬於能夠商量的那種。

 郤克不能直接答應齊國認輸,他需要派人回去“新絳”對晉君獳進行稟告,將交戰過程以及齊國給出的投降條件一一說清楚。

 為什麼不是寫奏摺之類?且不提春秋時代有沒有奏摺這玩意,要知道春秋時代的詞彙仍舊非常少,越是重大的事情真無法用文字寫得足夠明白,只能是由人進行復述。

 因此,在郤克表態願意接受齊國的有條件投降之後,戰事一時間消停下來,只是晉軍、衛軍並沒有撤離的跡象,齊軍沒有抓緊加固城防或搬運守城物資。

 這個不是齊人傻或懶,他們也不是怕刺激到晉衛聯軍,純粹就是真的想投降之下的一種誠意上的表現。

 要是齊軍在停戰空檔加固城防或搬運物資,又或是有其餘舉動?不止是失去國家信譽的問題,簡直就是將要假投降寫在腦門上,再次開啟戰事就不是想投降就能夠投降成功了。

 交戰雙方消停下來,晉軍與衛軍肯定是要趕緊進行休整,齊國“臨淄”的四個城門當天就打開。

 “那麼多人,怎麼突然間冒出來的?”樓令沒有太多需要忙碌的事情,一般就是在己方營區或安置傷兵的地方來回走動。

 樓令所說的人,他們是一些運載物資的車隊。

 這些車隊真的就是突然間冒出來,再成群結隊進入“臨淄”城內。

 每一支車隊都有自己的特色,一般從服裝的些許差異能夠判斷來自哪個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