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 作品

第410章 永不會過時的戰術

 出營試圖攔截的秦軍或是白翟人數量並不是太多,他們在晉軍衝到跟前之前,魚貫而出的數量加起來約是五六百?

 其實,從樓令指示全軍加速進入衝鋒姿態,到晉軍撞上出營攔截的敵軍,時間也就過去約二十個呼吸。

 一個呼吸的時間是多久?它大概為現代計時的兩秒。

 從營寨內的秦人或白翟人發現晉軍要襲營,到他們的指揮官做出反應,消耗的時間則是約為十來分鐘。

 怎麼會那樣?因為晉軍進入營寨內秦人或白翟人視野的時候,雙方的距離距離還很遠。這個既是所謂的“望山跑死馬”了。

 能夠看到不代表距離很近,看不到也不代表相距很遠,要看實際的地形或環境。

 樓令開始射箭,主要針對一些看上去像軍官的敵人,每一箭都能射翻一人。

 作為車右的樓小白則是扛著盾牌,再眼觀四面八方,隨時等著格擋射來的箭矢。

 樓令使用的是強弓,最遠射程可以射個一百六七十米,超過一百二十米則是射出去的箭矢會顯得有些飄,等於距離越遠殺傷力越低。

 普通的弓,它們的有效殺傷距離大概就是七八十米,超過八十米之後的箭矢就會發飄。

 不管是什麼遠程武器,它除非是帶有爆炸彈部,不然都存在有效射程,包括失去威力和不存在準頭兩點。

 所以了,冷兵器時代的遠程武器,刨除掉射出石彈之類,特別是各種非弩車的箭矢,遠距離覆蓋只是看著嚇人,它們實際殺傷力極其有限。

 因此,什麼射程數百米之類,唬人的而已,跟現代看電影那般,其實就是看個“特效”場面,起到的實際作用真就是恫嚇比殺傷效果大。

 等實際使用弓箭之後,樓令才知道很多影視作品,它們真的就是影視作品。

 例如二十一世紀之初有一部叫《英雄》的電影,裡面提到秦軍攻城必先以箭雨進行覆蓋,一射就是數十萬支箭矢。

 話說,電影工作者知道戰國時期的生產力嗎?又知不知道秦國每年才能夠生產出多少支箭矢。

 擔任秦國相邦的呂不韋,他努力了十來年也就儲備了一場大型戰役的軍備數量,隨後被王齕和白起先後在“長平之戰”消耗一空。

 秦王政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時間滅六國,也就只有一個“十年”的時間,真的能每戰消耗數十萬支箭?簡直是在開玩笑了。

 單兵武器的弓或弩,其實弓使用的箭矢在遠距離還有殺傷力和準頭;弩箭因為比較短的關係,射出幾十米就該失去準頭,弩箭最強的穿透力也是幾十米之內。

 那麼,秦軍的單兵遠程武器,怎麼射出去幾百米的?

 別說什麼蹶張弩,懂得一些常識該知道任何工具使用起來都會出現磨損情況,哪怕步槍或大炮也是。難道蹶張弩就不會磨損,秦軍又有萬部以上的蹶張弩?

 懂得冷兵器時代的遠程武器,一定知道夠粗、夠大、夠長才能夠在更遠的距離保持足夠的殺傷力。

 或者說,秦軍箭雨覆蓋城池,全是使用弩車射箭?

 秦國一整個國家能夠有多少弩車,有沒有那個國力打造數十萬支弩車所射的箭?

 所以,樓令明確知道“作品”就只能是“作品”,用更誇張和無法考究的方式博取眼球獲得觀眾,萬般不能去當真的。

 生產力不高的春秋時代,一戰射出去三五萬支箭只有富國承擔得起,從未有一戰消耗十萬支箭以上的戰役。

 當前,晉軍射出去的箭矢稀稀拉拉,秦軍或白翟射來的箭矢更少。

 晉軍在衝鋒狀態下齊射了三輪,隨後便是各戰車組繼續以箭矢輸出殺傷力,步兵不再進行射箭了。

 站在防禦一方的秦軍和白翟人,他們本來應該射出更多輪的箭矢,可能是由於準備不足的關係,只是射了兩輪就沒有成規模的箭矢射出。

 樓令收起了弓與箭,手中的武器換成長戈,戰車衝鋒而過期間一再收割附近的敵軍性命。

 戰車說不上是橫衝直撞,實際上在非必要時刻的話,馭手會極力避免去衝撞,他該做的事情選好路,順帶用車輪自帶的兵器絞殺沿途的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