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腕 作品

第620章 樑棟對於商業的思考

  其中一期項目,預計明年五月份就能開盤,年底就能交房。

  ‘恆華’的住宅項目樑棟不怎麼關心,他關心的是那兩條商業街,以及那個大型綜合廣場項目。

  樑棟不是土木工程出身,對這些土木建設基本是一竅不通,但他對商業街和綜合廣場將來的發展方向,有著自己的理解,並把這個理解通過蘇菲,傳遞給了她的團隊。

  樑棟不是經濟學家,但他對經濟有著自己樸素的理解。

  在我國古代,士農工商,商人的位置被排到了最後。

  我國自古便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士被排到第一位,毋庸置疑。

  農、工、商裡面,農和工都是可以產出的,而農更是兼顧著填飽肚子的重任,所以,在那個生產力低下,吃飽肚子都困難的歷史時期,農的地位僅次於士也就順理成章了。

  農、工、商裡,唯一沒有產出的,就是商,所以,歷朝歷代都有‘重農抑商’的傳統。

  即便是到了現代,工商業雖然已經高度發達,但農業才是根本,這一點,誰都不能否認。

  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能忽視農業的根本作用,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必須堅守!

  嶺西省因為地理條件的限制,適合發展農業,一直都是我國著名的農業大省。

  為了保證我們國家農業基礎的穩定,國家給嶺西省的定位,就是以農業發展為主。

  擔負著這個歷史使命,嶺西的老百姓揹負了許多東西。

  改革開放幾十年,人家都在大搞經濟建設的時候,嶺西的老百姓卻仍舊在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土地裡刨食。

  2008年,爆發了全球性的糧食危機,讓我們清醒的認識到,糧食的定價權掌握在歐美的四大糧食巨頭手中,我們的大豆之殤,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國家為了穩定糧食價格,保護農民的權益,每年都會制定國家糧食收購價格。

  然而,這種情況,也導致糧食價格上漲緩慢,甚至都跟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

  什麼都在漲,就是糧食不漲,農民僅靠種地,怎能實現富裕?

  有經濟專家曾一針見血的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把經濟建設放在了中心地位,試圖經濟發展起來後,再反哺農業,而實際情況是,我們的城鎮化,我們的經濟發展,一直都是以犧牲農業發展為代價,毫不客氣地說,一直都是在薅廣大農民的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