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龍女 作品

第一百二十二章 朕本來挺喜歡你的

實際上歷史上也是這般,吐蕃軍隊總共在長安燒殺搶掠了十五天,後來光祿卿殷仲卿率兩百騎兵直接渡過鏟水,引得吐蕃驚懼,以為郭子儀的主力過來了,於是便率軍退走。

郭子儀總共就帶了四千人,聽到吐蕃逃跑以後率軍擂鼓向長安城進發,做出聲勢浩大的樣子。殷仲卿趁勢一鼓作氣進入城中,將剩下的吐蕃兵全部嚇跑,可以說這次長安的兩次易手十分具有戲劇性了。

緊接著,吐蕃便被趕來的李光弼和僕固懷恩所部追上,與募得三千騎兵的郭子儀會合一處,斬俘兩萬餘人。

李世民並沒打算將自己的天策軍派出去,本身他就是來幫忙的,再說李豫又不是沒辦法自己解決。

好在李豫這個年代還不像他之後的那些個皇帝在位時期,藩鎮還沒有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尚且在可控範圍之內。李世民對於藩鎮問題,也是頭疼不已。在他看來武力征討藩鎮只是治標不治本,不將制度徹底改革的話,藩鎮問題就如同按下葫蘆浮起瓢,這邊滅掉那邊興起。

看出李哥正在頭疼,李清不由得關切地問道:“李哥,怎麼了,看你捂著腦袋,頭風病犯了?”

“唉,還不是在考慮日後的事情?”李世民以手扶額:“從他李豫的這個年代,我就能推測出後世的帝王治下,藩鎮是如何尾大不掉!”

緊接著他忽然放下手,兩眼亮閃閃地看著李清:“賢弟可有良策?”

李清聞言,摸出電鑽:“需一千萬。”

“?”李世民不解地看著那滋滋作響的電鑽。

見李世民接不上這個梗,李清攤攤手,對他說道:“我只是能帶你看到問題,並不能給你提出實質性的建議解決問題,不然的話還要你這個唐太宗幹甚?”

“是為兄孟浪了。”李世民唉聲嘆氣,每次一想到那些個藩鎮,他就止不住地頭疼。

見李世民難受得緊,李清忍不住說道:“其實最大利益化的方式,便是能夠通過對外的重大勝利,像耗材一樣把這些藩鎮兵徹底消耗掉。然後再通過吸納這些百戰老兵,以他們為基幹強化朝廷禁軍,一步一步地把主幹強化起來。”

“說起來容易,可做起來就難了。”李世民忍不住嘆道:“若是藩鎮能夠聽調,讓他們去和吐蕃人硬碰硬那不是更好?”

“說到底就是一個價格的問題,話又說回來,其實大唐也應該遷都了,”李清打開地圖,指向長安的位置:“你瞧,長安由於氣候變化以及人口負擔加重,實際上並不適合繼續作為都城存在,關中地區的資源供給起這麼龐大的都城也屬於捉襟見肘,於是在唐以後的後世帝王選擇了定都河朔之地。”

“河朔苦寒邊塞之地,怎堪成為都城?”李世民不禁下意識地皺眉道。

“你可能有所不知,從後世元世祖至元四年定都這個位置以後,差不多將近做了七百年的首都。”李清笑笑,繼續和李世民說道:“一般來說,國家的首都都定在重心的位置。這個重心,指的是國家的資源、人口與利益版圖的重心……”

“那按照你的理論,都城應該定在江淮地區。”李世民眼中精光閃爍,指著地圖上的江淮地區說道:“自從兩晉以來,江淮地區逐漸成為經濟重心,為何不選擇定都在這裡呢?”

“李哥啊,這裡已經是經濟重心了,你還要把他搞成政治重心,那北方你不要了?”李清呵呵一笑:“當然,都城應該是隨著實際需要不斷變化的,大唐一開始定都長安,一方面是因為長安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功勳舊貴的勢力範圍在關中,需要團結他們去抗衡中原的豪族。”

“自從唐朝滅亡以後……”

這話一說,李世民的臉色一下黑了起來。

“豪族在各代帝王、安史之亂、黃巢起義等等多維立體的打擊之下,逐漸消散殆盡,中原王朝的內部威脅也就沒有了,而矛盾也變成了農牧關係的矛盾……”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