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年柳香 作品

第六百二十四章 以民為本


  遼東六年風調雨順。

  或許真的是盛極而衰了。吳年的期盼,並沒有實現。從年後到二三月,整個應慶府、廣川府就下了三場小雨,而且都是隻溼潤了泥土表層的水平。

  江河上的水位,越來越淺。

  老百姓頭上的皺紋,越來越多了。

  北山堡。

  隨著吳年的軍政轉移,隨著吳年祭祖離去。這座尋常的小城堡,越發的不起眼了起來。

  城外。

  大量的田地上,散落著愁眉苦臉的百姓。

  在吳年的治下,沒有軍戶,只有百姓。北山堡也沒有太多的大戶,幾乎是每家每戶都有田。

  好處是分的均勻,壞處是抗風險能力極差。

  “今年要遭罪了。這種下的莊稼,多半活不了。”張由拄著鋤頭,站在田上,看著乾乾的田地,焉巴巴的莊稼,嘆了一口氣道。

  他是張聲的本家,有個兒子在張聲的身邊做親兵。但根還在北山堡,與老伴家人一起,以種田為生。

  身為一個老農民,他對這種情況,再熟悉不過了。如果運氣好,接下來下雨,那就好說。如果運氣不好,顆粒無收。

  “不管再壞,也得種啊。種下去了,才有可能出糧食。不種下去,那就只能吃西北風了。”張由的老伴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嘆氣道。

  “哎。”

  張由嘆了一口氣,點了點頭。

  “對了。從今個開始。我們得把口糧節省下來。全家每天按照最低標準吃糧食,能活下來就行了。尤其是我們少吃點,讓兒孫們多吃一點。”

  張由轉頭對老伴說道。

  “如果今年顆粒無收。就算我們這樣計算每天吃的口糧。恐怕也只能堅持到明年三四月。剩下的日子,可怎麼熬啊?”老伴嘆道。

  這還是這些年,北山堡年年豐收,就算供養了大軍,家家戶戶有餘糧的緣故。

  這種田就是這樣的。

  一年豐收,一年乾旱或別的,老百姓都能活下去。但是如果連續兩年乾旱,那就基本上家家戶戶乾淨了。

  “到時候再說吧。”張由苦笑了一聲,搖頭說道。

  ..........

  靜海縣。

  高句麗、扶桑、楚國雖然遠,但有錢賺,商人還是從海上,把糧食運送了過來。

  吳年的未雨綢繆,做的實在是太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