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年柳香 作品

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 激戰漢中


                 北方。

  在吳年自青藏,攻打緬甸、雲南、貴州的時候。也在關中長安內外,留下十餘萬兵馬。

  漢大將韓國公龍且分兵三路,一路從祁山道進攻漢中陽平關,一路自陳倉道進攻漢中、一路自褒斜道進攻漢中。

  三路大軍,進展的都很不順利。

  陸景在北方,設置的屯糧充足,易守難攻的小城、小關、山寨。佈置的精兵、大將,猶如一根根荊棘,依託秦嶺,完全變成了一道巨大的城牆。

  如果當年吳年不從青藏高原南下攻打緬甸、雲南、貴州,而是領驕兵悍將二十萬,直接南下進攻漢中。

  幾乎是不可能正面攻入巴蜀的。

  還不如在河北渡過黃河,席捲中原。

  但現在不一樣了。陸景率領部分精兵南下,防備吳年。

  漢中兵力相對空虛。

  北方漢軍才有機可乘。

  但就算是這樣。漢軍的進攻,進展的也極不順利。這些小城、小關、山寨。漢軍如果一一拔掉,必定鮮血淋漓,而且戰爭會曠日持久。

  如果不拔掉,就會影響糧路,成為心腹大患。

  漢軍大將們,只能看情況而定。對於那些能拔掉的小城、小關、山寨,就攻拔之,然後讓官吏率領民壯佔據,作為漢軍據點、驛站。

  維持漫長的道路。

  對於那些不能攻拔的小城、小關、山寨。漢軍就派遣少量兵馬,作為監視,防止他們出來襲擾糧路。

  比如赫赫有名的祁山堡。

  這座三國時代就有名的城堡,小的只能藏下幾百兵。

  但想攻打下這座城堡,幾乎是不可能的。

  諸葛亮都打不下來。

  路上的分兵監視敵軍城堡,攻拔敵軍城堡,讓漢軍分了許多兵,損了許多兵,也大大影響了漢軍的進攻速度。

  但哪怕是蝸牛爬,漢軍也慢慢的翻越了秦嶺,到達了漢中地界。

  只因漢軍是能征善戰之兵。無論將軍、軍官還是戰兵,都是勇毅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