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悲歌 作品

第2591章 為藝術電影指明方向

周不器笑著說:“這裡可能有一些誤解,流媒體和電影院,根本不矛盾。流媒體取代的是電影生態裡院線之後的那部分。不需要找渠道去製作dvd銷售了,也不需要想辦法去推廣到一些付費點播頻道了,也不用向電視轉播方推薦了。像奈飛這樣的流媒體平臺,把所有的這些後續問題都解決了。”

頓了一下,周不器接著說:“電影製作出來之後,可以按照既定的流程去電影院裡上映。等電影下線了,就由流媒體平臺來接住後續所有的流程。”

斯皮爾伯格站出來說了一句公道話,“不管是商業片還是文藝片,最重要的是收回成本。”

周不器道:“對,收回成本。文藝片之所以會面臨生存困境,就是因為有投資沒回報,多少優秀的電影項目,都因為收益風險拿不到啟動資金而擱置,這對電影行業來說,會是重大的損失。”

斯皮爾伯格道:“其實還有更令人痛心的事。”

“哦?”

“很多優秀的作品,因為要考慮市場效益,要不得不修改劇情甚至更換演員,很多製片人會把電影剪輯的面目全非,完全失去了導演所要表達的意思。商業電影這樣做是有道理的,用同樣的方法對待藝術片,這是對藝術的褻瀆。”

“有道理!”

周不器完全認同斯皮爾伯格的說法。

而這也說到了每一個電影人的心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藝術審美和創作理念。

可是很多時候,出於生存和收益的考慮,電影人都不得不調整自己的作品。尤其在面對渠道商的時候,往往要連同剪輯權一起交出去。

比如日本的電影大師宮崎駿,曾經就對哈維·韋恩斯坦寄了一把武士刀,明確的告訴他,你要是敢剪輯我的電影,我一刀砍了你!

可是絕大多數的電影人面對強勢的渠道商,都完全沒有反抗的能力,眼睜睜看著自己心愛的作品被他們任意的切割、剪輯,面目全非。

當然也有成功的。

比如老謀子的《英雄》,就是因為被哈維·韋恩斯坦的一通剪輯,更符合了北美市場的審美,才火爆大賣,成為最受歡迎的華語電影。

周不器道:“我認為,應該給予每一位藝術家充分的尊重,尤其是歐洲的先鋒主義電影,一定要原汁原味的予以保留。所以,我想把這兩件事同時解決。第一,讓藝術片不再受到商業的困擾;第二,讓藝術片可以充分的展現自我,渠道方不應該擁有電影的剪輯權。我的答案,就是互聯網的流媒體平臺。”

一個法國導演笑著說:“如果真能這樣,歐洲電影就真的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