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人 作品

第二百零八章 帝之一怒,修二字書


                 安南,這無疑是華夏一段遺憾史。

  因安南胡氏政權騷擾明朝邊境,太宗朱棣一怒之下派張輔率軍出征安南,而後將安南改為交趾布政司進行直治。

  只是大明朝廷錯誤地採用儒家的治理模式,由文官黃福以尚書銜兼任交趾布政使兼按察使,在交趾任官足足十九年之久。

  在職的十九年時間裡,這位儒官極力推行儒學教化,約束軍隊不得擾民,努力賑濟災民,毅然是當地百姓的道德君子。

  不過黃福的仁治並沒能改變當地生產力低下的事實,當地百姓的生計並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畢竟讀聖賢書真的不能填飽肚子。

  黎氏政權和陳氏政權的後人得到了喘息之機,在黃福等官員推行儒學之時,他們則是默默地蠱惑百姓積攢力量。

  雖然到任的交趾鎮守太監意識到這裡的百姓不服統治,但一切都已經為時太晚,叛軍早已經成了氣候。

  事實證明,儒家的教化感動的只能是自己。面對沒有獠牙的官府,在黎利的帶領下,很多百姓紛紛加入了這場搶掠和造反的盛宴中。

  面對戰事不斷失利的交趾,大明朝廷亦是採用了強硬措施,當即派成山侯王通前往鎮壓。

  結果這又是一步錯棋,王通是寧國公王真的兒子不假,但其實是一個慫包。在面對黎利的時候,竟然暗中派人許諾為黎利乞求封號。

  最終,大明駐軍連連失利,王通更是選擇跟黎利結盟,而後擅自撤出安南。

  至於被擒的黃福,亦被黎利釋放,派兵送到了雲南。

  黃福在安南為官多年的好名聲並不能助大明平叛,倒是將身上所攜帶的金銀主動交公,說是叛軍所贈。

  事情到了朝堂,黃福毅然是晉升為工部尚書,王通雖然獲罪但最後被文官集團成功營求,而罪責卻是要由到任兩年的鎮守太監馬騏以“激變一言”之罪下獄。

  在當政者看來,只要不主動去惹事,黎利必定會乖乖做一個順民。

  由於彼時文官集團已經得勢,而他們更向往共享太平之福,故而朝堂便出現為黎利乞求封號的聲音。

  賢臣楊士奇和楊榮在朝堂的聲望極高,他們一起提議大明從安南撤軍,冊封黎利為安南王,承認安南國獨立。

  當時在位的已經不是太宗朱棣,若是太宗在位的話,估計能將這兩位賢臣當場斬了。

  明宣宗剛剛兩年不到繼位,在國家大事上選擇倚重楊士奇和楊榮這種擁有賢名的重臣,故而決定給黎利封號。

  至此,大明朝廷因用錯了人,更是在一眾賢臣為黎利乞求封號之下,致使這一片領土再度從華夏脫離出去。

  朱祐樘每每想到此,心裡亦是憤恨久久不能平息。

  這亦是一種無奈的結果,文官集團一直所向往都是共享太平之福,在意的始終是他們能否封妻廕子,與此身後之名。

  像黃福去世後,英宗一直沒有給予贈諡,群臣便紛紛議論不平。直到憲宗即位,不明所以的憲宗給予黃福追贈太保,諡號“忠宣”。

  事實證明,文官集團嚮往的其實是一個虛偽的和平,本質還是一種向惡勢力妥協的鴕鳥思想。

  大明王朝雖然妥協地給黎利封號,但亦點燃了中南半島的戰火。

  黎朝一直以“擊敗”大明王朝為榮,加上他們國內的資源確實有限,故而走上了一條採用武力對外擴張的道路。

  黎朝保持10萬的常備軍,不僅侵略南邊的占城、老撾、柬埔寨和馬六甲等小國家或地區,同時向他們索要鉅額的貢品。

  雖然黎朝接受儒家文化的洗禮,但其實是武將當道,而一直奉行的是掠奪的執政思想,一些做法更是聳人聽聞。書包閣

  像侵入占城京都後,黎朝軍屠殺了六萬居民,同時將剩下的鄉村居民全部趕走,而後將自己的國民進行移民。

  正是通過這種殘忍的作戰方式,黎朝的地盤從中南半島的東海岸線一直向馬六甲延升,亦是黎廣度一度敢於不將大明放在眼裡的原因。

  現在的安南國王黎聖宗是黎利的孫子,確實稱得上是一位中興之主。

  只是早些年還能“御駕親征”,但現在過慣紙醉金迷的生活,野心亦變小了,故而對南邊的擴張已經逐漸停了下來。

  跟南邊的土地相比,自然還是大明的土地更加肥沃。畢竟華夏的水利做得更加的完善,且處於內陸的土地受颱風的影響很小,無疑顯得更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