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人 作品

第二百二十八章 內斬汪直,外止刀兵

  張貞今年已經年近六旬,只是這個人雖然至今僅僅是從六品的翰林修撰,但卻是天順元年的進士,資歷上已經碾壓在場絕大多數官員。

  以庶吉士進入翰林院,因成績優異,改授翰林編修,在明憲宗即位後,他曾上疏呈陳“勤講學、公聽政、廣用賢”三事,後因言詞過激被宗憲所厭,憤而辭官歸裡。

  只是張貞在仕途失利,卻是在士林獲得了極大的聲譽。

  在辭官這二十二年間,他一直致力於教學,跟原戶部尚書李敏共創紫雲書院,更是帶著自己弟子宣揚自己的理念,故而在士林中擁有極大的聲望。

  在朱祐樘剛剛繼位的時候,徐溥等人便力推張貞回朝,而張貞再三推辭後才應允,以翰林修撰的身份參與修纂《憲宗實錄》。

  張貞不僅成為河南鄉黨當之無愧的黨魁,而且被許多官員譽為當朝第一賢者,在朝堂的聲望已經蓋過禮部尚書徐瓊。

  現在突然站出來將矛頭指向汪直,這背後所蘊含的攻擊力比禮部左侍郎劉分健還要強,而他的的言詞註定會引發士林的聲援。

  誅殺汪直,不僅是張吉的願意,現在恐怕已經代表大明士林的一種聲音。

  “汪直以劉大夏一家性命逼迫劉大夏供出安南檔案所藏之處,朕已知其中實情,此事不宜論罪!”朱祐樘翻開不按正規流程遞上來的奏疏,發現果然是以汪直燒死劉大家全家一事為切入點,便淡淡地表態。

  汪直的做法雖然殘忍,但並不見得多大的錯。

  劉大夏至今都還想藏著安南檔案,卻是不知曉現在安南檔案關乎此次對外的戰事,更關乎大明的國運。

  若是汪直這般一心為大明的人都要因此獲罪的話,那麼自己是想要跟這幫文臣共享太平之福,對西南百姓的生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在場的文武百官聽到朱祐樘的表態,對這個結果其實是意料之中。

  這位終究不是任人擺佈的賢君,而是一個有著權術和幹勁的帝王,故而不太可能處置汪直那種替他辦差的太監。

  東邊漸漸亮起,只是出現了一片霞光。

  張貞擁有二十年教學經驗,而後便像是身處課堂般,顯得飽含激情地抬眸:“陛下,你怎麼能庇護此等惡賊,那可是數十條人命啊!”

  此話充滿一種不甘和震驚,彷彿朱祐樘真的犯了錯一般。

  在場的官員還真被這位德高望重的張貞唬住,不少官員開始思索該不該放過汪直,該不該將汪直碎屍萬段了。

  “張貞,你是覺得大明的江山社稷重?還是劉大夏一家數十口的命貴?”朱祐樘對這種感情牌免疫,便是淡淡地反問。

  張貞在這麼多年的論道的過程中歷經無數場次的辯論,當即發揮所長:“陛下,這兩件事不可混為一談!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此為前賢所述也!”

  “朕今不論修身,而是治國!你盯著劉大夏一家的生死,盯著汪直的小惡,難道都不在意大明跟黎朝的戰事了嗎?”朱祐樘發現這個老頭才是混淆概念,不由得大聲質問。

  咦?

  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聽到朱祐樘如此條理清晰的反駁,不由得輕輕地點頭,同時對這位越來越有皇威的帝王刮目相看。

  若從君子的角度判斷,汪直用劉大夏全家要挾的做法,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小人行徑。只是從國家的利益出發,汪直這種做法無過而有功。

  張貞發現眼前的年輕帝王還真不好忽悠,便拋出另一個攻擊點道:“陛下,恕臣直言,這場戰事本就不該有!天下牽一髮而動全身,今新朝,當起沉痾,致中興。然戰事一起,西南糜爛,百姓無日安寧,朝廷便無盛世可言!”

  “張修撰,黎朝不過是一個小小藩國而已,你這怕是妄自菲薄了吧?”禮部尚書徐瓊忍不住站出來。

  “黎朝用兵,我朝必勝,爾何言西南糜爛?”

  戶部尚書李嗣其實是最不願意興戰事的人,畢竟戰事一起,財政就得向西南傾斜,但此次並沒有反對。

  打仗確實是要花錢,但而今黎朝已經是得寸進尺。若大明繼續忍氣吞聲,人家對西南的百姓必定是變本加厲,還不如一戰來立天朝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