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人 作品

第三百五十一章 國債無名,宋澄有憂


                 認購國債跟自己官位掛鉤,這個事情讓很多官員不得不重新審時度勢。

  雖然人人都想要標榜自己是清官,但標榜清官從來都不是最終目的,升官發財才是他們畢生所追求的目標。

  若自己的烏紗帽都丟了,即便有一點好聲名亦是無濟於事,還不如像萬安那般頂著惡名卻是封妻廕子的首輔。

  現在朝廷以財政窘迫的名義進行冗員,從最新冗員反饋的情況來看,那些不積極參加國債認購的官員通通被冗減。

  儘管沒有誰能證明兩件事存在必然的聯繫,但誰都不願意冒這一個風險,為了所謂的清名而丟掉烏紗帽得不償失。書包閣

  何況,國債是解決目前朝廷的良方,亦是時下皇帝最重視的事情,誰敢像何喬新那般阻擋只會是死路一條。

  正是如此,京城的官員已經暗暗打定主意——在接下來的國債認購中,雖然不能出盡風頭,但絕對不能掉車尾。

  禮部衙門,認購現場。

  “我認購十張!”

  “我認購十張!”

  “我認購三十張!”

  “不,我要追加三十張!”

  ……

  禮部衙門是本輪開啟國債認購的第一個衙門,面對新一輪的國債認購,一改之前刑部散漫的態度,禮部顯得十分踴躍地認購,甚至還出現了攀比潮。

  之所以出現暗自較勁的情況,並不是因為他們之間有舊怨,而是都害怕落在最後一位,從而成為下一輪冗員的人選。

  雖然人人都是標榜自己是清官,但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形象,單是來自地方的冰儆、炭儆和別儆足以讓任何一個京官吃飽。

  禮部尚書徐瓊自己不可能像刑部尚書何喬新那般添堵,且不說皇帝的雷霆之怒讓他承受不起,此次的認購更是他入閣前的最後一次考驗。

  最終,在禮部尚書徐瓊的極力配合之下,禮部衙門的認購結束。

  整個衙門的官員認購了2000張國債,而最低的認購額度來到了六十張之多,最高的是禮部尚書徐瓊認購了三百張。

  此次不再是刑部尚書何喬新帶頭整個刑部認購的一百張國債,由於有了禮部的好示範,接下來其他衙門紛紛跟上。

  工部和兵部認購了2300張和2400張,吏部則是認購了3000張,而戶部認購了足足8000張。

  戶部之所以認購這麼多國債,主要是戶部十三司的官員眾多,故而他們的總認購數遠超其他衙門。

  正是如此,在元宵假期開啟前,六部衙門順利完成了國債認購。

  除了刑部僅僅認購一百張外,隨後的五個衙門都是高額認購,而六部衙門的認購國債總數達到一萬兩千八百張。

  雖然此次戶部發行國債的總數是三十萬張,但現在針對六部衙門的發行取得這個成績,無疑已經算是一個重大的成果。

  “六部的官員真的都認購了啊!”

  “我的乖乖,戶部認購了八千張!”

  “既然這幫大人都認購了,朝廷不至於違約了吧?”

  ……

  其實六部衙門最重要的作用並不是認購了多少國債,而是他們已經用真金白銀為國債背書,必定能夠誘使更多的人進行認購。

  事實證明,這個方法十分有效果。

  原本觀望的權貴紛紛入場,雖然都不敢鉅額認購,但很多人願意拿出幾百兩進行嘗試。

  其實他們不見得沒有這方面的需求!

  他們將銀子放在窯中一年的時間,雖然銀子不會變少,但銀子亦不會增加。若是他們用於購買國債,則是有很大的機會獲得一成的利息。

  特別是在金融被朝廷整頓的情況下,購買國債成為一個不錯的投資方向。

  一萬七千張!

  一萬八千張!

  一萬九千張!

  ……

  戶部通過皇家錢莊面向社會發行國債,只是跟向六部官員的記名國債不同,而今皇家錢莊發行記名國債和不記名國債兩種。

  記名國債其實是一種憑據,上面跟存票的情況類似,不僅寫明瞭國債的數額,而且還會有持債人的信息。

  至於不記名國債,這種國債都有固定樣式和防偽標記,每一張都是固定的十兩或兩張米票和三張布票面額。

  值得一提的是,在朱祐樘的默默努力之下,白銀的統治地位已經被打破。

  雖然布票和米票還談不上取代白銀的地位,但已經成為第二大或第三大貨幣,而米票更是成為建州的第一流通貨幣。